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课程设计与行为干预研究
张琪
泰安市泰山外国语学校 271000
现阶段,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正在面临着传染病频发、学生常见病高发等问题,对于教育形式与方法而言,更是提出了高要求与标准。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具体包含了健康素养、科学思维、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为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提供全新视角。核心素养融入疾病预防教育课程设计与行为干预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健康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根据核心素养培养基本要求,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应包含健康素养、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首先,健康素养方面需要学生能够掌握个人卫生习惯、疾病预防方法等基本健康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其次,在科学思维培养目标上,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社会责任感培育方面,应强化中小学生对于公共卫生和他人健康的关注,让学生能够积极且主动地参与疾病预防,进而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框架
1. 传染病预防
在传染病预防课程内容构建之中,应涉及到常见传染病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比如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包含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方面。
例如,在构建流感预防课程之际,可以让学生从中明确飞沫传播的特点,促进学生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预防习惯。
2. 常见病防治
根据现阶段学生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常见病,可以组织与构建讲解成因、危害和防治方法的相关课程内容,比如合理用眼、健康饮食、适量运动等。例如,对于近视而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摆正读写姿势、限制用眼时间等。
3. 心理健康与疾病预防
在课程内容构建之中需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具体介绍心理疾病(如焦虑、抑郁等)的预防和应对方法,如此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例如,借助心理健康讲座,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掌握正确方法,从容应对高中阶段所面对的学习压力。
4. 应急处理技能
课程内容框架中离不开应急处理技能课程元素,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如烫伤、擦伤、扭伤等)和突发疾病(如心脏病、癫痫等)应急处理方法,借此提升学生在面对意外情况时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在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中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显著增强学生自身综合素养。
例如,在设计“校园传染病防控方案设计”跨学科项目之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设计与实践。首先,学生需要借助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与校医交流等方式,对校园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从中掌握学校内部传染病发病情况、季节分布规律以及学生和教职工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其次,学生要学会运用高中生物学科知识点,具体分析传染病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不同传统途径,并依据数学统计理论,实施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精准寻找到传染病高发的区域和时间段。最后,综合性运用公共卫生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预防方案,具体包含加强校园卫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传染病预警机制等。在项目式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之下,学生不单单可以将所学习到的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方法是目前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开展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的疾病预防案例,详细介绍案例背景、传染病类型、传播范围以及当地采取的防控措施等信息。而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讨论的方式,分别从不同切入点探究防控措施采取的优缺之处。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结合具体案例情况,提出个性化简介,如此既可以发现疾病预防措施选择的合理之处,也可以敏锐发现措施中所隐藏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行为干预策略
(一)建立健康行为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奖励制度,对于在疾病预防学习和实践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标准,评选其成为“健康小卫士”,并为学生颁发奖状和小奖品,如此可以充分调动全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构建积分兑换制度,使得学生可以在完成健康行为(如正确洗手、坚持锻炼等)过程中获得相应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可以兑换学习用品、课外书籍等,充分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
(二)加强家校合作
高中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定期与学生家长进行密切沟通,详细介绍学生在学校健康状况和疾病预防教育情况,与家长一同制定相关的教育计划。例如,可以布置家庭健康任务,让家长与学生一同为家庭健康饮食制定相关计划、共同进行体育锻炼等,使得疾病预防教育能够拓展和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从而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三)开展社区实践活动
学校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具体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例如,为社区人群发放宣传手册、举办健康讲座等,借此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并且,也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社区卫生志愿服务活动,例如,社区环境卫生清理、关爱孤寡老人健康等,让学生能够在社区服务实践中增强自身健康意识和关爱他人情感。
总之,在核心素养导向之下进行中小学疾病预防教育课程设计与行为干预,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学校与教师可以构建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课程体系、行为干预策略,使得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下提升对疾病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丹 .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的研究 [D]. 陕西理工大学 ,2021
[2] 洪叶 .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疾病预防教育的实践研究 [D]. 辽宁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