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校园安全事故成因分析与综合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李影

榆树市闵家镇中心小学校 吉林长春 130400

引言

校园安全是社会安全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直接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与社会稳定。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每年约 1.6 万名中小学生因安全事故非正常死亡,溺水、交通伤害、校园暴力位列事故类型前三。典型案例如2010 年雷州一小歹徒伤人事件、南平实验小学砍杀事件等,暴露出校园安全管理的系统性漏洞。当前校园安全形势呈现诱因复杂化、后果严重化、社会影响扩大化的特点,亟需从成因剖析转向综合治理。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实践案例,探索校园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校园安全事故的多维成因分析

(一)制度与管理缺失

1. 安全保卫制度缺位

多数学校缺乏规范的来访登记与身份核验程序。雷州一小伤害案中,歹徒趁教学开放日管理松懈闯入,暴露了“对外开放等同于放任”的制度漏洞。调查显示,赤坎区四所学校均未建立“接待—登记—询问—通报—带领”的标准化流程。

2. 重点环节监管薄弱

- 上下学时段:校门口安保力量不足,如南平实验小学砍杀案致8 死5 伤,凸显高峰期防护缺位;

- 宿舍管理:用电防火制度不健全,应急演练缺失,导致火灾、踩踏等次生灾害风险增高;- 食品安全:部分学校食堂采购与小卖部监管流于形式,2025 年黄家镇专项检查中发现14 家校园周边商店存在“三无”食品问题。

3. 责任机制模糊化

学校安全管理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却无人负责”现象。教育部门对安全投入缺乏强制标

准,如安全经费未单列预算,安保设备更新滞后。据调查,23% 的学校未将安全责任纳入岗位考核,导致隐患整改率不足 60‰

(二)人为因素与环境风险

1. 主体行为失范

- 学生层面:溺水事故中同伴隐瞒不报(2011 年农村学校案例)、实验课嬉闹引发伤害等,反映风险认知不足;

- 教师层面:15% 的年轻教师存在体罚或言语暴力行为,加剧师生冲突;心理疾病筛查缺失导致个别教师行为失控。

2. 外部环境威胁

- 社会治安隐患:校园周边流动人口密集区域犯罪率较高,陕西吴起校园暴力事件中校外人员参与胁迫学生即为典型;

- 交通设施不足:阎良区70% 学校周边缺少减速带与护学岗,学生自驾电动车事故年增12% 。

(三)安全教育与意识薄弱

1. 课程体系缺位

国家未强制设置安全教育课时,90% 学校未配备专职教师,仅通过班会零散宣讲,学生溺水与交通事故防范知识知晓率不足 40% 。

2. 应急能力匮乏

踩踏事件中学生未掌握疏散技巧,化学实验室火灾用水灭火引发爆炸等案例,暴露实操培训严重不足。黄家镇调研显示,仅30% 师生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 表:校园安全事故成因的多维度分析 *

二、校园安全实践策略与创新路径

(一)完善责任管理体系

1. 构建三级责任链条

推行“学校—部门—岗位”安全责任制,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人、地、事全覆盖。

2. 闭环治理机制

建立“排查—整改—督查—销号”流程。黎平县水口镇 2025 年通过联合检查整改消防与食品隐患32 起,整改率达 100% 。

3. 法治保障升级

推动《校园安全条例》立法,厘清责任边界。探索校方责任险全覆盖,破解“因噎废食式管理”(如禁止课间活动)。

(二)强化安全教育与意识培养

1. 课程化与实战化

- 必修课设置:每学期 ⩾10 课时,编写情景化教材(如防欺凌、急救);

- 模拟演练:每月开展消防、防暴演练,浙江江山二中防踩踏演练使逃生时间缩短40%c 。

2. 心理干预体系

建立师生心理健康档案,配置专职心理咨询师。针对留守儿童、离异家庭学生开展专项辅导,降低暴力倾向(原发生率15%)。

3. 安全文化浸润

通过安全漫画大赛、VR 体验馆等形式强化认知。阎良区2024 年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学生头盔佩戴率升至85%。

* 表:校园安全教育核心内容与实施方式*

(三)科技赋能与联防联控

1. 智慧安防系统

应用 AI 监控、一键报警装置,重点区域覆盖率 100% 。河北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加装车行管理系统与热成像摄像头,2024 年盗窃事件下降 90% 。

2. 警校社协同机制

- 护学岗常态化:隆昌市黄家镇整合民警、城管、家长成立护学队,疏导高峰时段交通;

- 周边环境整治:联合市监部门清理“三无”食品摊点,划定安全缓冲区。

3. 家校共治平台

黎平县水口镇 2025 年走访 1200 个家庭,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问题,家长责任意识提升 50‰

结语

校园安全是系统工程,需从制度、人、物、技四维重构防控网络:

- 制度层面:通过责任清单与闭环管理筑牢底线;

- 教育层面:以课程化安全教育和心理干预培育主体能力;

- 技术层面:依托智能设备实现风险早识别早处置;

- 协同层面:构建“家校警社”四方联动的共治生态。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立法、加大专项经费投入、推广“枫桥经验”式基层治理,方能将校园真正打造为社会最安全的净土。

参考文献:

[1] 杨中华. 浅谈中小学校安全事故的成因与对策[J]. 平安校园,2009(12).

[2] 吴经生,姚进忠. 黎平县水口镇:三措并举织密校园安全防护网[EB/OL]. 贵州文化网,2025.

[3] 刘振华. 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08(5).

[4] 张平 . 媒体析伤害事故:每年 1.6 万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 [N]. 新安全,2015-11-24.

[5] 学校安全事故原因及校园安全管理[EB/OL]. 理论教育网

[6] 田鹏飞. 四项措施,全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EB/OL]. 中国日报网,2024.

[7] 郭开元. 校园安全和校园暴力研究前沿(2):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EB/OL].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0.

[8] 隆昌市黄家镇:打好护校安园“组合拳”[EB/OL]. 隆昌市政府网,2025.

[9] 校园暴力频现 谁来为未成年人撑起“保护伞”?[EB/OL]. 查字典校园网,

[10] 王利明 . 用活“枫桥经验”以“四个坚持”加快推进学院更高水平安全 [EB/OL].今日中国,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