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工程图学“五结合”过程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莺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0 引言

工程图学是工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课程,又是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 [1]。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工程图样表达能力和工程意识。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存在“一考定成绩”、评价维度局限、忽视学习过程等问题,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这种模式不仅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动态性,还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浅层,无法内化和应用。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技术的发展,过程性考核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提出了“五结合”过程性考核的模式,通过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的有机结合,融入思政元素、多元评价、动态反馈和持续改进机制,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保证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中,培养其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软硬技能”的同步提升。

1 传统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不会内化应用

由于传统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过高(约70%),容易导致“一考定成绩”的现象。部分学生依赖考试前突击学习、短期内知识点记忆,虽能取得高分,但知识掌握不扎实,对所学内容始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这种处于浅层的学习状态,无法完成知识内化,更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以致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环节乃至毕业设计环节表现出图表交流和设计技能相对薄弱的状态。教师无法从考试成绩中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无法优化、调整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阻碍 [ 2]。

(2)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软能力培养缺位

改革前,学校所采用的工程图学课程考核方式以笔试为主,侧重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等软能力未被纳入评价体系。在对应的教学环节组织实施中,没有对学生软能力的考核设计。学生的课堂参与力度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压制了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的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软能力培养,需要在课程教学环节引入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开展全方位过程化考核,这与过程化考核理念不谋而合 [3]

(3)网络平台利用率低,教学反馈滞后

尽管“雨课堂”、“学习通”等平台引入教学,但多用于学生的课堂签到等简单功能。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了知识点的课件和视频,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任务和考核激励,自主学习效果不佳,未能充分发挥其辅助学习的作用。即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也较少,或仅进行一些浅层次的交流,教师难以获取有效的学习反馈。

2“五结合”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基本框架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作者在《工程图学》课程多年探索与实践,”五结合”过程性考核模式从以下五个维度构建考核体系:

调整成绩构成比例,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避免“一考定成绩”的现象。成绩构成:平时成绩30%+ 阶段性测试 20%+ 期末综合测评 50%。平时成绩注重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阶段性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表达交流沟通能力;期末综合测评注重检验综合绘图(包括计算机)与识图能力。(2)与综合素养(课程思政元素)相结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培养工匠精神、责任意识和工程思维。

(3)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

打破传统单一教师评价的局限性,创建更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价、企业导师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分占50%、企业评价占 30%、学生互评与自评占 20%。教师侧重知识规范性,企业导师评价实践可行性,学生互评关注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形成“产- 学- 研- 用”协同育人生态,使工程图学教育从“教室画板”走向“真实工程世界”。

(4)与动态反馈相结合

充分利用“雨课堂”和“学习通”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及线上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引导,更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心。教师在阶段性测试后及时对考核情况进行总结,问题较为集中的,进行重复讲解。(5)与课程达成情况持续改进机制相结合

将过程性考核结果作为课程达成情况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方式。通过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以及具体的学习行为的科学评价、科学考核,学生通过考核结果精准掌握自身在学习环节当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学习,提升了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老师通过考核结果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结合学生在考核环节当中的实际表现,对教学模式作出优化与调整,构建更加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评价- 反馈- 改进”的闭环管理。

3“五结合”过程性考核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下面以机自 24 级专业“工程图学”课程为例,实施 " 五结合 " 考核模式后,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和综合能力显著提升。表1 展示了各章节思政元素的融入情况,表2 和表3 则通过考核项目与达成度数据,验证了模式的有效性。(1)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在工程图学课程考核环节,为体现过程化考核作用与优势,结合工程图学课程特点,科学制定考核形式与考核比例。这门课程成绩构成为:平时成绩 30%+ 阶段性测试 20%+ 期末综合测评 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线上学习以及课后作业。平时成绩各块占比:课堂表现 50%+ 线上学习 20%+ 课后作业 30%。

课堂表现主要考核学生课中通过雨课堂或学习通完成模块知识点的测试情况。线上学习主要考核学生课前通过学习通预习课件以及教学视频观看情况;课后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与评价中

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比如在测绘齿轮泵过程中强调测绘过程中的严谨细致、实事求是,引导学生理解工程图纸作为技术语言的重要性,培养责任意识和职业操守。通过分析齿轮传动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工程设计中的标准化、规范化要求,培养工程思维和规范意识。考核设置零件尺寸标注、公差配合等环节,考察学生对标准的掌握和严谨态度。增加案例分析题,例如给出存在错误的零件图,要求学生找出错误并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考察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工程思维。

(3)引入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

甲同学应用工程图学的知识技能手工绘制工程图,乙同学依此工程图 SolidWorks 三维建模,甲乙相互验证此工程图与三维模型是否正确,并讨论改进,乙依据三维模型生成工程图传给丙同学,丙 AutoCAD 抄画甲的手工绘图,并给乙所传工程图进行标准化标注,丙分别与甲、乙交流对错及优化绘图方案,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往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三维建模软件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根据历届浙江省机械设计大赛选题,设计个性化零件或改进现有产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展示三维模型并进行讲解,阐述设计思路、创新点和应用价值,从而考察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模型的结构合理性和创新性。构建教师评、企业导师评、小组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教师评主要从理论规范性考核,企业导师评主要从实际加工可行性来考核,小组评主要从学生表达清晰度考核。

(4)动态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在立体及其表面交线这个教学模块,为了考核学生能正确绘制出相贯线的投影学习结果,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雨课堂答题情况如图 1 所示:学生完成率 100%,正确率 74%。由于雨课堂答题情况计入考核,所以学生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较高。针对部分同学答题选错的情况,详细讲解了两不同方向的圆柱相交,相贯线如何画的方法。结合学生在课堂上错的题目,布置了类似相关的题目作为课后作业,从而最大程度的检验学生课堂知识的内化效果。

工程图学加入二维CAD 绘图、三维CAD 建模内容。课程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呈现在学习通上,如图2 所示,项目化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提升知识点理解度。每一项目都有发放设置,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完成项目1。学生只有在完成项目1 后,才开放项目2 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图1 雨课堂答题情况
图2 《工程图学》学习通课程平台

(5)课程达成度分析

发放设置目录 编辑HUtI22定时发放2025.04.1814:57至2025.04.2514:5第1章Solidworks实体建模提器1.3项目3固定座及烟灰虹三维建模1.4项目4烟灰缸(2)及拱形零件建模的三维建模1.5项目5管道连接头及模腔三维建模1.6项目6音箱盖零件建模

本文以机自专业 24 级学生本课程的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成绩为例,应用考核成绩分析法来评价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课程考核项目见表1,课程达成度见表2。单项的达成度 = 所有学生单项分项预期学习目标实际得分均值 / 单项目标分值。从表3 中可看出课程目标达成度均值达0.81,相较于机自23 级达成度为0.70,有了明显改善。其中项目6 和项目7 达成度高达0.86,引入“五结合”的过程性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表2 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

4 结语“五结合”过程性考核模式通过结合综合素养评价、多元主体评价、动态反馈机制以及课程达成情况持续改进机制,实现了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转变。其创新性体现在:(1)评价维度立体化:兼顾知识、能力和素养,形成全面评价体系。(2)教学反馈实时化:利用技术平台实现学习行为的全程跟踪与干预。(3)课程改进数据化:以达成度分析驱动教学优化,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过程性考核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反向设计,达到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的目标。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考核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玉,赵峻,胡绪照等. 工程制图过程融合式考核评价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8(66):267-269.

[2] 陈 晔,刘民杰,马超. 基于课赛融合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 现代农机,2025,2 :116-119.

[3] 管殿柱,刘高照 SolidWorks 在工程图学创新教学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2025,54(1):127-129.

[4] 方贵盛,王红梅,戴曦 .“项目·作品·竞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20,6: 54 -58

[5] 方贵盛,王红梅,戴曦 .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电气控制与 PLC》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J].学报,020,32(5):83-88.

作者简介: 王莺( 1978 - ),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程图学方面的教学工作项目:2023 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