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协同机制创新研究
邹小琴
黄冈市黄州区水利灌区服务中心 438000
引言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协同机制问题逐渐成为提升水利现代化建设效率的关键。传统的“建管分离”模式在面对复杂的工程管理和运维需求时,暴露出协调不力、责任不清、信息不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为此,本文旨在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协同机制的创新路径,提出通过信息化支撑、多主体协同以及人才与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综合改进,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高效协同。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协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职能分散、信息孤岛、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各相关部门职能交叉,缺乏有效协调,导致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现象。尤其是在设计、施工、运维等多个阶段,相关信息未能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共享和管理,造成信息孤岛现象,影响了工程质量的追溯、决策的科学性和资源的有效调度。此外,管理单位普遍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支持,导致运维水平低下,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难以实现有效的故障预警与维护。不同阶段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管理工作严重脱节,导致项目执行过程中频繁出现质量控制难、工期延误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整体效益难以达到预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制度设计和协同机制创新入手,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工作,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质量完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二、构建信息化支撑的一体化协同机制的路径构想
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是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协同的技术支撑。应构建“一个平台、两个中心、三个支撑”模式:即统一的工程信息平台,建设调度中心和运行监控中心,支撑施工管理、设施运维与风险预警功能,实现全过程监管与动态管理。平台要具备档案管理、智能监测、资源调度、移动办公和数据分析等功能,打破部门与地域的壁垒,提高决策效率,确保信息在各个环节中的流畅传递和高效利用。此外,应通过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推动工程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管理的实时性、精确性和智能化水平。平台不仅要具备多维度的信息集成能力,还应加强数据安全性管理,确保各类敏感信息的保护。同时,平台的数据归属与使用权限需明确,并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使各方能够依据权限共享和调用数据,促进跨部门、跨地域的协同工作,使平台真正成为协同管理的核心支撑系统,推动各相关方之间的高效沟通、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
三、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式的制度构建与实践探索
水利工程的协同管理需要通过多主体共同承担责任与协作治理。在制度建设上,应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一体化架构设计,明确各方职责,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协调机制。通过设立“工程建设与管理协调委员会”或“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实现政府主管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运行管理机构、监理单位和地方水务部门等的常态化沟通和协调,共同推进项目从立项到运维的全过程管理。此外,采用“全生命周期合同制”或“设计—建设—运维”模式,确保质量与效能同步保障。通过这一模式,将建设与运维的责任统一到一个合同框架内,有效避免了建管脱节的问题,确保项目质量与运营效益在长期内得以保障。地方上还可以引入公私合营(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通过合作共赢的机制,激励各方在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形成协同效应。此模式还能够促进资金的有效利用,提高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可持续性,同时通过绩效评估与回报机制推动各方对项目的长期投入和关注,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四、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协同与机制保障体系
协同机制的成功运行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目前,水利工程在建设与运维阶段面临的人才结构差异较大,尤其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口,导致不同阶段的人才需求无法有效对接。为此,需要强化全过程的人才培养与储备机制,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确保人才能够满足项目不同阶段的需求。高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单位应联合建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协同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多维课程体系提升工程技术、信息管理、项目协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能力。课程体系应涵盖水利工程管理的各个层面,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多元化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考核、评估与奖惩制度引导各方主动协作,推动各级人才形成合力。对于关键岗位,还应实施准入机制与持证上岗制度,确保人才质量与协同效能,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整体水平。
五、协同机制实践成效的评估与优化路径
协同机制的有效性需通过实践评估与持续优化来验证。评估应从建设质量、安全性、成本控制、服务能力与公众满意度等多个维度进行,结合第三方评估机构和专家反馈进行全面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此外,应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模型,评估指标包括建设周期、信息交流频率、协作满意度等,结合项目周期进行阶段性评估与动态调整。在实践中,应总结成功经验,形成标准化操作模板,推动协同机制的普及与推广。
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水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传统的“建管分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需求,亟需通过创新协同机制提升治理水平。本文从信息化支撑、多主体协同治理及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创新路径,为水利工程现代化、信息化和协同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未来应加强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研究,推动协同理念的广泛应用,提升水利工程治理的系统性与智能化,确保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思文 . 基于《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定》修订版浅谈水利档案信息化 [J]. 治淮 ,2023,(12):78-79.
[2] 田心 , 王子祺 . 湖北省水利工程造价管理现状浅析 [J]. 长江技术经济 , 2023,7(06):82-86+98 .
[3] 薛松 , 沙洲 , 邱铃洋 . 数字化视角下水利工程设计企业转型升级影响机制研究 [J]. 水利经济 ,2023,41(06):87-9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