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实训课教学形成性评价的问题研究

作者

徐孔庆

江苏省吴江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苏州 215200

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智慧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合作与互动,是一种教育活动创新和改革。2019 年 1 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培育数以万计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优秀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1]。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虽然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和应用已经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可,然而,结合产教融合的实践需求,当前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实训课的形成性评价仍面临以下核心问题及改进方向:

一、形成性评价问题分析

1 :评价主体单一,企业等参与度不足

传统评价多由教师主导,缺乏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例如,部分学校实训评价仅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考核,未将企业岗位标准、职业素养等要求纳入评价体系。这种单一性导致评价结果与产业需求脱节,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其实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综合性的拉长了看学校过程其实的社会化的终身化的,因此评价主体也是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单一的,应该是教师、家长、学生等人员或团体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学生愿意接受的。

2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误差

有时候形成性评价会被误认为是成绩判定或给予,其实形成性评价是实时的、动态调整的,它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工具,而更接近于一种教学手段的变化形式。其目的在于教学效果的形成性变化及修正。形成性评价需贯穿实训全过程,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例如,实训成绩多以最终作品质量或期末实操考试为主,缺乏对任务分解、阶段性反馈、学生反思等过程的记录与分析和过程性数据的系统整合。

3 :评价标准与行业需求脱节

现有评价标准多基于学校内部制定,未能充分对接企业技术规范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例如,电子电工专业评价仍以“是否独立完成实操项目”为主,忽视了对 8S 管理(整理、整顿、清洁等)、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的考核。部分学校虽引入企业案例,但评价指标缺乏动态更新,难以适应产业技术升级。

4 :形成性评价的反馈问题

一是反馈形式可以是多角度的多形式的,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种反馈。二是反馈要及时,有时候及时的反馈更有利于学生的接纳和调整。过了正确的时间有时效果会大打折扣。三是反馈不能流于形式,应该或最好是有具体化的,这样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对评价进行比较、扬长避短。

5 :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与激励性

当前评价多采用统一量化标准,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创新能力。例如,学生若在实训中尝试新方法但未达到预期结果,可能因评价标准固化而被扣分,抑制了创新思维。同时,激励机制不健全,未能有效结合职业技能竞赛、1+X证书等外部资源激发学生动力。

二、问题改进探索

1 :构建多元协同评价体系

引入企业导师、行业协会、家长等参与评价,形成“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主体格局。例如,通过政府搭平台的政校企社协同模式,将企业师傅评分纳入学生岗位胜任力评价。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设计包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新能力等维度的评价指标。例如,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岗课赛证”融合的评价体系,将企业认证标准融入课程考核。

2 :强化过程性评价与动态反馈

利用信息化平台(如职教云、慕课等)记录学生实训全过程的阶段性表现,包括任务完成度、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路径等,形成电子档案。通过企业实践日志、师生定期座谈等形式,实时反馈评价结果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通过“分层次、多形式”评价标准链,针对不同能力学生提供差异化反馈。

3 :深化产教融合评价机制创新

与企业共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实训项目,将企业工单、生产流程转化为评价任务。例如,中职校依托当地产业园,将企业生产标准融入实训课程,实现“教学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评价标准修订,确保指标与行业技术发展同步。例如,通过“纵横多维分析”专业评价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动态适配。

4 :完善激励与保障制度

将竞赛获奖、企业实践成果等纳入评价加分项,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例如,部分学校通过“学分奖励”“课程免修”等方式激励表现优异的学生。

三、未来展望

未来中职实训课形成性评价需进一步强化“数字化赋能”与“终身学习导向”:

1 :数字化工具应用:利用 AI 技术分析学生实训行为数据,生成个性化能力画像,为精准教学提供支持。

2 :终身评价档案:建立贯通中职教育与职业发展的评价档案,持续追踪学生职业成长,反哺课程改革。

总之 , 职业院校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应该积极主动对接企业 , 创新产教融合的形式 , 共建共享资源平台[2], 为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也为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通过各种路径,中职教育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更具适应性、科学性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 [Z]. 国发〔2019〕4 号,2019-01-24.

[2] 徐叶军 .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 职教通讯,2016(32): 8-1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企业学院共建机制构建的研究》(课题编号:D/2020/03/62)

基金项目:苏州市吴江区第十批学年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课的形成性评价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023GP0081)

作者简介:

徐孔庆,男,1968 年 2 月,江苏吴江人,汉族,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 中职电子电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