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创设对提升小学中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践探索
廉丽
霍邱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237400
引言
小学中段是学生从“学习阅读”向“通过阅读学习”过渡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对文本的理解仍依赖具体形象的支持。然而,传统阅读教学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阅读兴趣缺失、理解浮于表面。情境创设作为一种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模拟文本场景、还原生活情境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形象,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实现深度阅读。本文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探讨情境创设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中的实践路径。
一、情境创设与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适配性
小学中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直观感知获取信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借助具体事物或场景的支撑。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对爬山虎生长过程的描写细腻生动,但学生若缺乏对植物攀爬现象的直接观察,便难以理解“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等细节。此时,教师可通过情境创设还原文本场景:利用多媒体播放爬山虎攀爬的延时摄影视频,或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台上的真实植物,将文字描述转化为视觉图像,帮助学生建立“细丝”与“触角”的类比联想,从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此外,该阶段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认知活动具有显著驱动作用。情境创设通过营造与文本情感基调相契合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使其更主动地投入阅读。例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播放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纪录片片段,配合低沉的背景音乐,将学生带入周恩来少年时期所处的历史情境中。这种情感铺垫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中华不振”的沉重感,进而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报国的精神内核。
二、情境创设促进阅读理解的内在机制
(一)激活背景知识,搭建理解支架
阅读理解的本质是读者将文本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情境创设通过提供与文本相关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网络,为新信息的加工提供认知支架。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其深层含义需基于对“农耕社会生产规律”的理解。教师可创设“古代农田劳作”的情境:展示传统农具图片、播放耕种劳作的声音,并引导学生讨论“农民为何需要每日耕作”。通过这一情境,学生能直观认识到“偶然得兔”的不可持续性,从而理解寓言中“不能存侥幸心理”的道理。
(二)还原语言场景,深化语义感知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情境依赖性,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情境创设通过还原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剥离词语的字典义,捕捉其在文本中的动态意义。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五光十色”一词,若仅通过字典解释“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学生难以体会其与“瑰丽无比”的关联。教师可创设“海底世界探秘”情境:用蓝色纱幔模拟海水,投放贝壳、珊瑚模型,并播放海浪声与鱼群游动声。在沉浸式体验中,学生能直观感受到“五光十色”所描绘的色彩层次与光影变化,进而理解该词对西沙群岛海底美景的强化作用。
(三)引发认知冲突,驱动意义建构
情境创设可通过制造与学生前认知相矛盾的场景,激发其探究欲望,促使主动意义建构。例如,《惊弓之鸟》中更羸“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下来”的情节,与学生“射箭需用箭矢”的常识相冲突。教师可创设“无箭射箭”实验情境:准备弓、弦、羽毛等材料,让学生尝试模拟更羸的动作,并观察羽毛的飘落轨迹。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发现“拉弓产生的气流”是导致大雁坠落的关键因素,从而理解“惊弓之鸟”的比喻义——因受过惊吓而遇事惶惶不安的人。
三、情境创设在教材文本中的实践路径
(一)叙事类文本:角色代入与情节重构
叙事类文本以人物活动与事件发展为核心,情境创设可通过角色代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世界。例如,《小英雄雨来》中雨来与鬼子周旋的情节充满张力,教师可创设“雨来家小院”的戏剧情境:用桌椅搭建简易场景,分配学生扮演雨来、鬼子、乡亲等角色,并要求他们根据文本对话设计动作与表情。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需揣摩人物心理(如雨来的机智、鬼子的凶狠),从而理解“掩护李大叔”这一行为背后的勇气与智慧。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重构情节:假设雨来选择直接告诉鬼子李大叔的藏身处,故事会如何发展?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更深刻体会雨来“宁死不屈”的精神价值。
(二)说明类文本:模拟操作与现象观察
说明类文本以传递知识为目的,情境创设可通过模拟操作还原说明对象的工作原理。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涉及超声波反射原理,教师可创设“超声波探测”实验情境:准备超声波传感器、障碍物模型与显示屏,让学生分组操作传感器并观察障碍物距离对信号反馈的影响。通过实验,学生能直观理解“蝙蝠通过喉咙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耳朵接收后判断方向”的生理机制,进而把握雷达“模仿蝙蝠探路方法”的仿生学原理。
(三)诗歌类文本:意象联想与意境营造诗歌以意象为载体传递情感,情境创设可通过意象联想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例如,《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两句,教师可创设“秋夜洞庭”的绘画情境:提供水彩颜料、画纸与洞庭湖图片,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描述选择色彩(如银白、淡蓝)与笔触(如柔和、朦胧),并思考“镜未磨”与“湖面平静”的关联。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需调动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将文字意象转化为具体画面,从而体会诗人对洞庭湖静谧之美的赞美。
四、结论
情境创设通过激活背景知识、还原语言场景、引发认知冲突等方式,为小学中段学生搭建了从“表层阅读”到“深度理解”的桥梁。在人教版教材教学中,教师需根据文本类型(叙事、说明、诗歌等)设计适配的情境活动,使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实现语言符号与实际意义的联结。值得注意的是,情境创设并非孤立的教学手段,其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文本核心价值的把握与学生认知特点的尊重。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情境创设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路径,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或自然现象,为阅读理解提供更丰富的感官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素凡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2):106-108.
[2] 钱宏恩 . 小学语文阅读情境化教学模式探析 [J]. 新课程研究 ,2023,(2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