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虫害治理中的实践与推广策略研究

作者

洛松曲珍

芒康县徐中乡人民政府 854517

引言​

当前我国农作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虫害问题始终是影响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传统化学防治手段虽能在短期内控制虫害,但长期使用易造成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危害,还会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形成 “防治 - 抗药- 再防治” 的恶性循环。在此背景下,生物防治技术凭借对生态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势,在绿色农业发展中展现出重要价值。

一、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虫害治理中的实践现状

1.1 天敌昆虫应用的实践形式与场景

天敌昆虫应用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形式主要包括天敌昆虫的人工繁育释放与田间自然保护。在实践场景中,针对不同作物虫害类型选择适配的天敌昆虫,如在蔬菜种植中释放瓢虫防治蚜虫,在果园中投放捕食螨控制叶螨。通过在虫害发生初期或关键生育期进行天敌昆虫释放,能够有效降低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1.2 微生物制剂在虫害治理中的实践应用

微生物制剂以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为有效成分,在虫害治理中展现出广谱性与安全性的特点。实践中,苏云金杆菌(Bt)制剂常用于防治鳞翅目害虫,如玉米螟、菜青虫等,通过喷施或拌种方式应用于作物田间,其作用机制是微生物产生的毒素破坏害虫肠道,达到控害效果。白僵菌、绿僵菌等真菌制剂则在地下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如防治蛴螬、地老虎等,通过土壤撒施或灌根方式,使真菌孢子在害虫体表萌发并侵入体内,导致害虫发病死亡。

1.3 植物源农药及信息素技术的实践探索

植物源农药来源于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低毒、易降解的特性,其实践应用主要集中在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中。常见的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通过抑制害虫神经系统、破坏害虫生理代谢等方式发挥作用,适用于蔬菜、果树等对农药残留敏感的作物虫害防治,常以喷雾形式在作物生长期使用。信息素技术则通过人工合成害虫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等,实现对害虫的监测与防控,实践中多将信息素与诱捕器结合,用于监测害虫发生时间与种群密度,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二、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虫害治理中推广的主要阻碍

2.1 生物防治效果稳定性与适配性不足

从技术层面来看,生物防治效果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稳定性不足是制约其推广的重要问题。温度、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会直接影响天敌昆虫的存活与繁殖,以及微生物制剂的活性,如低温环境会降低天敌昆虫活动能力,高温高湿环境可能导致微生物制剂失效,使得相同技术在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应用效果存在差异。同时,生物防治技术的适配性有待提升,多数技术针对单一或少数几种害虫设计,对于作物田间多种害虫混合发生的情况,难以实现全面防控。

2.2 技术推广的产业链支持体系不完善

市场层面的产业链支持体系不完善,给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带来诸多阻碍。在生产环节,生物防治产品生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产品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保质期短等问题,影响产品市场认可度。在流通环节,生物防治产品如天敌昆虫、活体制剂等对储存与运输条件要求较高,需要低温、保湿等特殊运输环境,但目前专业冷链物流体系覆盖不足,导致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耗较大,增加了推广成本。

2.3 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较低

农户作为技术应用的主体,其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与接受度直接影响技术推广进程。多数农户长期依赖化学防治手段,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效果与应用方法缺乏了解,存在 “生物防治效果差”“使用麻烦” 等认知误区。部分农户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认为生物防治技术初期投入成本高于化学农药,且见效慢,忽视其长期生态效益与减少农药残留带来的品质提升价值。

三、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作物虫害治理中的推广优化策略

3.1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提升技术应用适配性

针对生物防治技术效果稳定性与适配性不足的问题,需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展天敌昆虫抗逆性选育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技术提升天敌昆虫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环境因素对控害效果的影响。在微生物制剂研发方面,优化制剂配方,研发缓释型、复合型微生物制剂,延长产品保质期,提升对多种害虫的防控效果。

3.2 完善政策与市场保障,构建全链条推广体系

政策与市场保障是推动生物防治技术推广的重要支撑,需构建全链条推广体系。在政策层面,制定生物防治技术推广补贴政策,对使用生物防治产品的农户给予一定资金补贴,降低农户应用成本;将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纳入绿色农业补贴、生态补偿等政策范畴,激励农业经营主体主动采用。在市场层面,规范生物防治产品生产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建立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加大对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鼓励物流企业开发专业生物防治产品运输服务,降低产品流通损耗。

3.3 加强农户培训与引导,提升技术认知与应用意愿

提升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与应用意愿,需加强培训与引导工作。依托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活动,如田间实操培训、技术观摩会、线上课程等,向农户讲解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应用方法与成功案例,纠正认知误区。组织农户参观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示范基地,通过实地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对比防治效果,增强农户对技术效果的直观认识。

四、结论

随着农业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生物防治技术有望在更多区域、更多作物上实现规模化应用,成为农作物虫害绿色治理的核心技术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技术推广还需结合区域农业特点持续优化策略,不断探索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模式,推动生物防治技术与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朱瑞雪. 基于目标检测的作物虫害监测研究[D]. 齐鲁工业大学,2024.

[2] 任锦涛 . 基于知识图谱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问答系统研究 [D]. 江西农业大学 ,2024.

[3] 张章 , 张向向 , 徐严 . 浅析微生物农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效果 [J].南方农机 ,2024,55(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