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北方地区社区公园适老性设计策略研究

作者

张宇

沈阳隽逸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25

   

一、北方地区老龄化的现状与挑战

(一)老龄化数据与区域特征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呈现出“来得早、速度快、程度高”的鲜明特征。2023 年底数据显示,辽宁省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 29.4% ,黑龙江 27.3% ,吉林 26.8% ,远超全国 21.1% 的平均水平。在典型工业城市抚顺,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30% ,形成“三人行必有一老”的社会结构。京津冀地区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北京市老年人口达 514 万(占比 23.5% ),预计2030 年将突破 30% 的重度老龄化阈值;天津市老龄化率 24.9% ,甚至高于上海( 23.4% )。

北方老龄化还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化特征:城市收缩现象,比如黑龙江近十年人口减少超 646 万,高级人才流出比为流入的 4.6 倍;养老设施缺口,比如抚顺养老机构空床率高达 30% ,反映供给与需求错位;冬季活动限制,寒冷气候下,老年人户外活动时长较南方减少 40-60% ,对室内外过渡空间设计提出特殊要求。

(二)老年人对社区公园的特殊需求

老年人肌肉力量减弱,骨骼密度降低,身体机能的下降导致其很难经常进行长途行走,这样老年群体对周边绿地的需求就格外突出。

社区公园是主要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提供日常休憩、健身、交往及儿童游戏功能的公园绿地,其可达性好,交通便利,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绝佳场地。老年人在社区公园的主要活动有:棋牌麻将、演奏唱歌、健身和文娱活动、聚集观看等等。现有社区公园作为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空间节点,在适老性设计上仍存在显著短板,亟需通过系统性更新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户外活动需求。

二、北方社区公园适老性现状与问题

(一)适老设施供给不足

当前北方社区公园普遍存在适老性设施数量不足与质量偏低的双重困境。社区公园的座椅与厕所,普遍供应不足,缺乏室内空间来应对恶劣天气或临时躲避。在冬季维护方面,因缺乏防冻技术处理,超过 60% 的健身器材在严寒期停用。比如,长春虽建成 368 处口袋公园,但真正实现全龄友好的占比不足30% ,多数仍停留在“有绿地无功能”的阶段。

(二)空间组织与气候适应缺陷

北方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往往未能充分考虑老年人行为特点与气候特殊性:

功能单一化:功能空间单一化不符合,比如健身空间只是简单堆放器械,而休闲空间仅是布置座椅廊架等。

气候适应性弱:冬季缺乏防风设计,树冠夏季遮阴不足。比如长春部分公园夏季遮阴覆盖率仅 40% ,导致地表温度较林下区域高 3-5circC. 。

动线组织不合理:地形台阶等高差处理简单粗暴,陡坡未设缓坡替代路径。

植物配置单一错乱:导致花粉柳絮乱飞,并缺乏冬季观赏植物。

(三)运维机制与参与不足

社区公园“重建设轻管理”现象突出。社区公园普遍设施损坏率较高,公园管理老年人参与度低。此外,数字化智慧服务严重缺失,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已提出智慧养老方向,但社区层级落地机制尚未完善。

三、国内外适老性设计策略比较与启示

(一)国内创新实践

近年国内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适老性社区公园实践:

长春“全龄友好”模式:通过科学分区满足差异化需求。邻里园(7375 ㎡)与梧桐园(9948 ㎡)划分健身区、棋艺区、亲子区,植入防滑卵石路与暖房,实现四季可用;

重庆“第四社交圈”实验:针对 32% 超高老龄化率社区,构建“缓坡廊道+AR 导航”立体交通系统,解决高差阻隔;以“时间银行”机制激励代际互动,使老年社交参与率提升 40% ;

北京旗舰养老社区设计:泰康之家·燕园融合“疗愈花园”与本土文化,设置“生趣合鸣”园艺区及雾森系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康养要素。

(二)国际经验借鉴

日本“介护预防”理念:通过在公园设置精细化训练设施(如平衡木、握力器等),将休闲空间转化为健康干预场所;

荷兰 Agriport A7 食品集群:跨产业能源循环模式(数据中心余热供温室)启发北方探索“光伏 + 暖房”的冬季供暖方案;

北欧全民友好设计:挪威Avisomo 农场与超市Coop 合作的“按需生产”模式,为社区公园农圃运营提供新思路。

四、北方社区公园适老性设计优化策略

(一)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针对北方严寒气候,需构建全年候活动保障体系:

冬季防护设计:采用“防风廊道 + 阳光暖房”组合。比如,北京懋源天颐社区的可开合式玻璃阳光房,配合耐寒常春藤垂直绿化,使冬季室外体感温度提升 5-8% ;长春口袋公园利用建筑墙体设置背风休憩区,风力减弱 40% 。并且公园临街位置应种植高达浓密乔木,尽最大努力隔音降噪,多布置最受老年

人欢迎的木质座椅。

夏季节能设计:提升林荫覆盖率,优先选用乡土树冠大乔木。

(二)无障碍与安全设计

老年人跌倒的伤害性极高,安全防滑是适老设计的底线要求,需建立全流程防护体系:

入口及场地须设置无障碍通道,不宜设置过多台阶;

立体交通组织:构建“缓坡 + 阶梯 + 电梯”复合系统;

防滑安全保障:活动区全面铺设摩擦系数 ⩾0.6 的防滑材料,如压纹塑胶、烧结砖。改建后的坡道坡度不能过大,在台阶坡道初始位置和结束位置设置醒目提醒,平台、坡道和踏步应选用防滑、耐磨、坚固的材料;

应急防护系统:在休憩区、卫生间设置呼叫装置,联动物业响应;照明系统采用暖光防眩设计。

(三)功能空间组织策略

按老年人行为特征进行精细化分区,促进自主选择性活动:

静态交往区:设置带扶手靠背座椅,桌具嵌入老花镜收纳槽;

动态活力区:布局低强度健身器材(上肢训练器、踏步机),地面采用柔性材料;

文化参与空间:组织开展适宜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如养生讲座、棋牌比赛、书法绘画展示及歌唱、太极拳表 演等,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老年人对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智慧技术融合应用数字技术可显著提升服务可及性:

智能导览系统:重庆项目的AR 导航地砖与语音导览,降低空间认知难度环境监测平台:实时监控PM2.5、温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新风与照明;

一站式服务 APP :开发适老界面“智慧康养”应用,集成预约、导航、紧急呼叫功能。

(五)运营机制创新可持续运营是适老空间成功的关键:

多元主体协同:采用“政府主导- 企业运营- 居民参与”模自助互助机制:鼓励老年人参与到公园的日常管理运营中;

功能混合开发:比如吉林田园社区长者食堂通过承接企业工作餐增加收益,北京老旧小区改造中嵌入“养老驿站 + 便利店”复合体;动态评估机制:建立数字孪生系统监测设施使用率。

五、结论与展望

北方社区公园适老性设计需立足于气候特殊性与超高老龄化的双重挑战,从“空间赋能”走向“机制创新”。本文提出的五大策略——气候适应性改造、全域无障碍设计、功能空间重组、智慧技术融合及可持续运营机制,共同构成适老性社区公园的系统解决方案。

在人口结构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下,社区公园适老性改造已超越一般性环境优化,成为城市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空间解决方案。只有将老年群体从“被照护对象”重新定位为“价值创造主体”,才能在代际融合中实现“老有所为”的积极老龄化图景,让北方社区公园真正成为温暖的生命港湾。

参考文献

[1]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适老性研究_ 武捷

[2] 北京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_ 王昭斌

[3] 哈尔滨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_ 罗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