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制药企业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作者

蒋茂菊

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15909

引言:药品质量是制药企业的生命线,随着《药品管理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法规的持续完善,我国制药行业质量监管体系已逐步与国际接轨。然而,实践中仍暴露出诸多问题: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忽视标准执行,生产环节存在数据完整性缺陷,质量追溯机制形同虚设等,这些问题不仅威胁患者用药安全,也制约了行业整体竞争力,系统梳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探索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成为推动制药行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1]。

一、制药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现存问题

(一)标准执行不到位,体系建设浮于表面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但部分企业在执行上存在明显短板,“重认证、轻落实”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企业仅仅是为了通过 GMP 认证而临时拼凑一套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一旦通过认证,实际操作中就放松了要求,导致生产记录不真实、检验流程被简化等问题时有发生。同时,国际标准(比如ICH 指南)与国内法规的对接不够顺畅,也给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时带来了合规上的困扰[2]。

(二)生产过程管控粗放,风险防范存在漏洞

生产环节是保障药品质量的关键,然而不少企业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操作,缺乏有效的自动化监控措施。具体表现包括:关键工艺参数(CPP)的控制往往凭经验判断,缺乏实时监测手段,造成不同批次产品质量不稳定;清洁验证做得不彻底,交叉污染的风险未能有效消除;稳定性试验数据管理混乱,难以科学合理地确定药品的有效期。

(三)人员能力与意识有待提升,质量文化根基不牢

一线操作人员流动性较大,加上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操作不够规范。质量管理人员也存在一定偏向性,往往更重视最终的成品检验,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关注不足;对于质量风险管理工具(如 FMEA、HACCP)的应用也常常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更重要的是,部分企业没有培育起有效的质量文化氛围,员工主动报告生产偏差的意愿不强[3]。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数据可靠性存疑

“数字化工厂”的概念提了很多年,但大多数制药企业依然大量依赖纸质记录,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割裂,导致数据难以有效追溯,被篡改的风险很高。例如,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和生产执行系统(MES)没有打通,检验结果无法自动关联到对应的生产批次,这给后续的质量追溯工作埋下了不小的隐患。

(五)供应链管理协同性差,源头质量控制困难

原料药、辅料以及包装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药品的安全性。然而,部分企业对供应商的审核评估流于形式,对于供应商变更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动态跟踪和评估机制,没有建立分级管理的供应商质量档案体系,一旦关键物料的来源出现变动,企业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4]。

二、制药企业质量控制体系优化措施

(一)质量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在标准执行机制建设方面,建议采用 " 法规数字化解析 - 标准文件智能生成 - 操作视频可视化 " 的三步落地法。具体而言,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 GMP 条款自动拆解为可执行要素,与企业现有 SOP 进行智能匹配度分析,生成差异报告并自动触发文件修订流程。对于国际标准对标,可建立 ICH Q 系列条款知识图谱,重点针对 Q3D 元素杂质控制、Q14 分析方法开发等最新指南,开发标准转换工具包。例如在分析方法验证环节,通过设计 "USP<1226> 与 ICH Q2(R2) 交叉验证矩阵 ",确保检测方法同时满足中美药典要求。定期邀请 WHO 预认证审核员开展差距分析,建立标准动态更新机制,每年至少完成一次全面对标复审。

(二)生产过程动态监控系统升级

智能监测系统的部署应遵循 "3×3" 实施原则:在原料预处理、制剂成型、包装三大关键区域,分别配置过程分析技术 (PAT)、环境监测系统(EMS) 和机器视觉检测装置。以压片工序为例,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每15 秒采集一次片剂 API 含量分布,通过 PLS 算法建立含量 - 压力 - 转速的多变量控制模型。质量风险管理库建设需包含四个子模块:偏差案例库(近5 年数据)、OOS 根因分析树、CAPA 有效性评估矩阵、风险预警指标看板。运用动态FMEA 方法,当设备变更或工艺参数调整时,系统自动启动新的风险评估流程。建议采用 ReliaSoft FMEA 软件,实现风险优先数 (RPN) 的自动计算与可视化呈现。

(三)人员培训与质量文化培育

分层培训体系应设计 " 铜 - 银 - 金 " 三级认证制度:铜级重点考核GMP 基础知识(通过率需 ⩾95% ),银级侧重偏差调查能力(案例模拟⩾20 个),金级培养质量体系设计专家(完成 1 个真实项目改进)。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如 AR 眼镜辅助设备操作培训,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灌装线异常处理。质量文化建设方面,实施 " 质量信用积分 " 制度:基础分100 分,主动报告偏差加 1-3 分,重复性错误扣 5 分,年度积分与奖金、轮岗机会直接挂钩。设立质量创新基金,对于提出有效改进方案的员工给予项目孵化支持,优秀成果可申请内部专利并参与利润分成。

(四)数字化转型实施路径

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应分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6 个月)完成LIMS与电子批记录系统整合,实现检验数据自动抓取;第二阶段(12 个月)部署MES 与设备物联网对接,关键设备数据采集频率达到1 次/ 分钟;第三阶段(18 个月)引入区块链存证,所有质量数据实时上链,形成包含时间戳、操作者 ID、数据哈希值的不可篡改记录。AI 辅助决策系统需建立三个预测模型:基于LSTM 网络的工艺偏差预警模型(提前30 分钟预警准确率 ⩾85% )、随机森林算法的 OOS 概率预测模型(AUC 值 ⩾0.9 )、贝叶斯网络的供应商风险评级模型(季度更新频率)。

(五) 供应链质量协同管理

供应商动态分级应采用五维评估体系:质量指标( 40% 权重,包含批次合格率、偏差数量)、交付能力( 20% )、审计结果( 20% )、价格稳定性( 10% )、EHS 表现( 10% )。每个季度自动生成雷达图评估报告,对连续两次评级为 C 级的供应商启动替代程序。质量追溯联盟链建设需攻克三个技术难点:开发轻量化区块链节点(存储占用 <500MB)、设计跨企业数据加密协议(支持国密 SM4 算法)、建立智能合约触发机制(如超标结果自动触发联合调查),先与 2-3 家核心供应商组建试点联盟,采用Hyperledger Fabric 框架,6 个月试运行后评估扩展性。

结语:

建立健全药品质量控制体系需要从五个层面进行协调,即标准的落地,流程的控制,人才的素质,数字化的转型以及供应链的协同,通过建立“预防为主,全过程可控,数据驱动”的新的质量管理模型,企业可以对质量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 常金锦 , 邢花 . 制药企业药品研发阶段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 [J]. 中国市场 , 2025, (12): 55-58.

[2] 吕春晓. 中药制药企业(GMP)实施现状与标准化规范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 2025, (02): 39-41.

[3] 李若菡 , 李至彬 , 李欣蓉 , 何磊 . PDCA 循环在中小制药企业产品质量检验管理中的应用 [J]. 化工管理 , 2024, (35): 89-93.

[4] 牛志彬 . QC 小组活动在制药企业开展情况总结及展望 [J]. 中国标准化 , 2024, (23): 256-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