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效活力数学课堂的构建策略
徐文中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石麟镇石麟小学
在“三新”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数学课堂正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高效活力的数学课堂不仅追求教学效率的提升,更强调课堂生态的激活——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动态调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实现认知进阶,让教师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专业能力。基于教学实践,构建此类课堂需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系统发力。
一、精准化课前准备:筑牢高效活力课堂的基础
课前准备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前提,其核心在于以“学”为中心的系统性规划,而非单一的教案编写。这一环节需实现“三维联动”:
其一,深化课标与教材的解读。教师需先吃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明确学段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再深入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把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与前后关联,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转化。例如,在“图形的认识”教学中,需结合课标中“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将教材中静态的图形描述转化为动态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立认知。同时,需精准锚定课时目标,不仅明确“教师要教什么”,更要细化“学生要掌握什么”“能运用什么”,避免目标模糊导致的课堂低效。
其二,全面把握学情的差异化。学生的学习起点、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通过课前访谈、前测练习等方式,摸清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与学习困难。若发现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关联度低,可进行本土化调整:如将“购物计算”中的商品替换为学生熟悉的文具、零食,让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同时,需根据学情预判教学重难点,例如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中,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掌握薄弱,需在课前补充相关铺垫活动,为课堂探究扫清障碍。
其三,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的预案。活动是课堂活力的载体,需兼顾目标达成与学生参与度。导入环节可根据内容选择故事、游戏、悬念等形式:如“认识时间”一课,用“小明的一天”情境串联知识点,比直接讲解更易激发兴趣。核心活动设计需考虑可行性:小组合作需明确任务分工,避免“少数人参与、多数人旁观”;操作活动需准备安全教具(如用磁性小棒替代尖锐学具),并预判可能出现的结果(如测量误差、不同解题思路)。教案编写需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固化模式,在明确教学流程、教具准备的基础上,重点预设师生互动的核心环节与生成性资源——例如,当学生对“除法分配律”提出质疑时,如何引导其通过举例验证自主解惑,而非直接否定或灌输结论。教案无需过于繁琐,但需为课堂动态调整留白,体现“计划”与“变化”的平衡。
二、动态化课堂实施:激活高效活力课堂的核心
课堂环节的质量直接决定课堂的“效率”与“活力”,其关键在于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协同共生。这一环节需聚焦“三个支点”:
其一,以兴趣为引擎,构建民主互动生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需通过“情感共鸣”与“参与体验”双重路径培育。一方面,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教师需放下“权威”姿态,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参与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表达不同观点。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探究中,当学生提出“用画图法比公式更简单”时,应肯定其思路的独特性,而非强求统一解法。另一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课后谈心、关注个体差异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怀。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会直接转化为对学科的兴趣——当学生因“喜欢老师”而主动投入时,课堂自然充满活力。
其二,以目标为导向,优化活动的实效性。课堂活动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形式化倾向。活动设计需“形神兼备”:形式服务于内容,而非单纯追求热闹。例如,“统计”教学中,“调查班级同学的生日”活动既能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方法,又能渗透合作意识,比单纯的图表讲解更高效;而“质数与合数”的辨析,通过“学号游戏”(让学生根据规则站立)比枯燥的背诵定义更易理解。活动后需及时反馈:对学生的成果不简单以“对错”评判,而是挖掘思维亮点——如当学生用“连加”而非“乘法”解决问题时,可引导其发现两种方法的关联,让错误成为深化理解的契机。同时,需通过提问、板演、小组汇报等方式实时监测学生的掌握情况,避免“活动结束即学习终止”的低效状态。
其三,以生成为契机,动态调控教学节奏。课堂的活力往往源于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需具备敏锐地捕捉能力,将突发问题转化为教学亮点。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学生误将“0.5+0.3”算成“0.8”以外的结果时,可顺势引导全班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让错误成为理解算理的突破口。同时,需根据学生反馈灵活调整节奏:若多数学生对某一环节理解困难,可放慢速度,补充具象化演示;若学生提前达成目标,可拓展延伸问题(如“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避免“优等生等待、后进生追赶”的失衡状态。这种动态调控既能保证教学效率,又能让课堂始终保持思维的张力。
三、常态化课后反思:推动高效活力课堂的迭代
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路径,也是课堂持续优化的保障。它不是简单的“教学总结”,而是对教学全过程的深度复盘与理性审视,需聚焦“三个维度”:
其一,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反思。课后需对照预设目标,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情况:哪些环节学生掌握扎实?哪些内容存在普遍困惑?例如,若“百分数应用”课后,学生对“税率计算”错误率高,需反思是否因情境脱离生活(如用“企业纳税”而非“个人稿费纳税”举例),或对“百分比转化”铺垫不足,进而在后续教学中调整。
其二,活动设计的适切性反思。需审视课堂活动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是否流于形式?操作活动是否达成认知目标?若“图形拼组”活动中,学生仅关注“拼得像什么”而忽略“图形特征”,需反思是否因活动指令不清晰,或缺乏引导性问题(如“你用了几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需总结生成性资源的运用效果:哪些突发问题处理得当?哪些错失了深化教学的机会?例如,当学生提出“圆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 πr²”时,若因准备不足而回避,需在反思中记录,并补充相关教具(如圆的割补模型),为下次教学积累经验。
其三,教学行为的成长性反思。教师需跳出“教”的视角,审视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否关注了全体学生?评价语言是否具有激励性?例如,若发现课堂中仅少数学生主动发言,需反思是否因提问缺乏层次性(如对后进生用过于抽象的问题),或评价方式单一(如仅肯定“正确答案”而忽略“思维过程”)。通过持续记录、分析、改进,将零散的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教学策略如形成“低段多用游戏情境、高段多设探究任务”的活动设计规律,让高效活力的课堂从偶然走向必然。
结语
三新背景下的高效活力数学课堂,是课前精准准备、课中动态调控、课后深度反思的有机统一。它要求教师既做“教学设计的智者”,又做“课堂互动的引者”,更做“教学反思的行者”。唯有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策略,才能让数学课堂既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又充满生命成长的活力,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与“素养培育”的双重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