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价与控制策略
徐雪芹
青岛振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414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其施工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工程效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难度持续提高,施工过程中面临的质量安全风险也日益复杂多变。据统计,2020-2022 年全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中,约65% 与风险管控不到位直接相关,凸显了加强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紧迫性。
当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工程规模大型化、结构复杂化趋势明显,如高坝大库、深埋隧洞等工程对施工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地质条件不确定性增加等因素进一步放大了施工风险。传统的经验式管理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亟需建立科学系统的风险评价与控制体系。
国内外学者在工程风险管控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从早期的安全检查表法发展到现在的智能预警系统,风险管理理论不断丰富。然而,针对水利工程特殊性的质量安全风险研究仍存在不足:一是现有评价方法多侧重单一风险因素,缺乏系统性;二是风险控制措施与实际施工的结合度有待提高;三是智能化技术在风险管控中的应用尚处探索阶段。
二、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一)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风险量化分析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典型特征,传统定量分析方法难以准确刻画各风险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风险量化模型,首先基于德尔菲法识别出 4 个一级指标和 16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自然环境风险(如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地质条件复杂性)、施工技术风险(如新工艺成熟度、特种设备可靠性)、管理组织风险(如应急预案完备性、监管体系有效性)以及人员操作风险(如专业技能水平、安全规范执行力)。在权重确定方面,结合 AHP 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既考虑专家经验又兼顾数据客观性。
针对评价过程中的模糊性问题,建立五级评语集 V={ { 很低,较低,中等,较高,很高 },采用梯形隶属度函数量化专家评判信息。通过模糊算子合成权重向量与评判矩阵,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某水库大坝工程为例,计算得出其混凝土浇筑阶段的质量安全风险值为0.68,对应" 较高" 风险等级,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中信息损失的问题,特别是对施工工艺复杂、监测数据有限的水下工程等特殊工况,能够通过模糊推理给出更合理的风险预判。
(二)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风险概率预测
针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的非线性关联特征,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动态贝叶斯网络(DBN)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将22 个关键风险节点划分为自然环境(N)、技术装备(T)、管理措施(M)和人为因素(H)四大类,建立如图 1 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中,节点间的条件概率表(CPT)数据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全国 57 个典型水利工程事故案例库的统计分析;二是 23 位专家历时6 个月完成的德尔菲调查;三是现场监测获取的实时施工数据。
模型创新性地引入时间维度,能够模拟风险演化过程。以围堰施工为例,设置 " 降水强度→地下水位→边坡稳定性→坍塌事故 " 的因果链,通过前向传播计算显示:当连续3 日降雨量超过 50mm 时,坍塌事故概率从基准值 1.2% 骤升至 8.7%⨀. 。模型验证采用某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监测数据,对导流洞塌方事故的事后反演预测准确率达到 89.3% ,较传统故障树分析法提高 31 个百分点。
该模型具备动态更新能力,当输入新的监测数据(如收敛计读数超限)时,可通过贝叶斯更新算法实时调整各节点概率分布。实践应用表明,结合 BIM 平台可视化界面,该模型能够提前 72 小时预警 85% 以上的重大质量安全风险,为采取预控措施赢得宝贵时间。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高边坡开挖等关键工序中,其概率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吻合度达到 ±5% 误差范围内。[1]
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策略
(一)风险分级管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基于风险矩阵法构建,综合考虑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和发生概率(分为极高、高、中等和低四个等级),将风险划分为三个管控层级。重大风险对应可能造成 10 人以上死亡或 5000 万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特别重大事故,如大坝溃决、隧洞塌方等,要求实施 " 一风险一预案 " 的专项管控,由项目经理直接负责,每日开展现场巡查并建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较大风险指可能引发 3-9 人伤亡或 1000-5000 万元损失的风险事件,如高空坠落、触电等,采取" 专业工程师负责制 ",每周组织专项检查并实施工艺改进措施。一般风险则是指可能造成轻微伤害或 1000 万元以下损失的风险因素,如小型机具伤害等,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和班前教育进行常态化管理。
(二)技术控制措施(施工工艺优化、监测预警技术)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的技术控制体系包含工艺革新与智能监测两大核心模块。在施工工艺优化方面,针对不同类型风险实施差异化解决方案: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风险,采用 " 冷却水管智能通水 +Mg0 膨胀剂补偿收缩 "的复合控裂技术,使某重力坝工程的温度裂缝发生率从 12.3% 降至 2.1% ;针对高边坡稳定问题,研发 " 预应力锚索 + 三维植被网 " 的协同支护工艺,抗滑力提升 40% 的同时实现生态修复。特别在隧洞施工中,创新应用 " 超前地质预报+BIM 正向设计"的动态调整方法,通过TSP203探测系统与设计模型的实时交互,使不良地质段施工事故率下降 58% 。
监测预警技术构建了 " 空 - 天 - 地 " 一体化监控网络:地基部分部署光纤Bragg 光栅传感器阵列,实现混凝土应变(精度 ±2μ ε)和温度( ±0.5% )的分布式测量;空中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每周两次对施工面进行表观病害扫描,识别精度达 1mm 裂缝;太空层接入北斗卫星变形监测系统,对大坝主体结构进行毫米级位移监测。开发的智能预警平台集成多源数据,通过 LSTM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对典型风险(如模板位移、渗压异常)的预警准确率达 91.7% ,平均提前预警时间达 72 小时。某抽水蓄能电站应用该体系后,质量缺陷返工率降低 65% ,安全事故同比下降 82% 。[2]
四、总结
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完善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对保障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安全、提高工程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安全风险特征,然后建立量化评价模型,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控制策略,并通过实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国新 .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J]. 水利学报 ,2022,49(1):1-14.
[2] 周创兵 . 岩土工程监测技术新进展与工程应用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23,38(3):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