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模式下畜牧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芦素洁 岳晓宁
山东省德州市 齐河县畜牧业发展中心 251100
引言
养殖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规模化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疫病防控问题日益突出,给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疫病导致的养殖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疫病防控,保障养殖业稳定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养殖环境管理
(一)场区功能分区
生产区应布置在场区最里侧,与办公区保持 50 米以上间距,中间栽植两排乔木作为隔离带,推荐选用杨树等速生树种。无害化处理区要建在全场最低处,距离最近畜舍不少于 100 米,地面做防渗处理并设置焚烧炉。各区交界处建造 3 米 ×5 米的消毒池,池内保持 2% 氢氧化钠溶液,深度维持在 10-15 厘米。人员通道要设置强制淋浴间,配备热水系统和灭菌洗衣设备。物料运输实行严格的单向流动制度,净道宽度不少于4 米,仅供饲料车通行;污道宽度3.5米,运输粪污的车辆必须加盖密闭。畜舍建议采用双层彩钢板结构,檐高不低于 3 米,栋距保持 8-10 米。进气口安装 60 目不锈钢防鸟网,出气口配置自动喷雾消毒系统,喷雾颗粒直径控制在 50-80 微米。通风系统设计要考虑季节差异,冬季采用横向通风,风速0.2 米/ 秒;夏季切换纵向通风,风速0.4 米/ 秒。每栋舍配备独立的风机控制系统,避免气流交叉。污水处理池要建设在围墙外侧,与生产区保持 20 米以上距离,池体做防渗和加盖处理。这种分区设计经实测可使禽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传播率下降 35%-45% 。
(二)日常管理规范
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全面巡查,重点观察料槽剩余量、饮水器出水情况和粪便状态。每周三进行全场消毒,交替使用季铵盐类和碘制剂消毒剂,墙面地面保持湿润状态至少 30 分钟。每月对供水系统进行次氯酸钠冲洗,水线末端余氯浓度维持在 0.5ppm 。所有设备包括料车、铲子等工具实行栋舍专用,转移前必须经过火焰消毒。建立电子化健康档案系统,记录每头动物的免疫日期、用药情况和生长数据,异常个体立即转入隔离舍。饲养员工作服每日更换清洗,胶靴浸泡在 200ppm 戊二醛溶液中消毒。饲料储存间每周清理残料,安装防鼠板并定期更换粘鼠胶。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严格执行可使大肠杆菌等常见病原的检出率下降 60% 左右。
二、建立疫情监测预警机制
(一)临床监测
饲养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动物异常行为的识别要点。比如猪群出现咳嗽时,要记录每小时咳嗽次数超过 5 次的个体;观察鸡群粪便要注意颜色变化,绿色稀便往往预示病毒感染。每天早晚喂料时,要逐个查看采食情况,食欲下降的动物需要立即标记。每周随机抽取 5% 的群体测量体温,猪的正常体温在 38.5-39.5℃之间,超过 40% 就要隔离观察。建立每栋舍的健康档案本,记录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基础数据,这些记录要保存两年以上。对于新引进的种畜,前两周要每天测量两次体温。夏季重点监测热应激症状,冬季注意呼吸道疾病征兆。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安装摄像头,通过视频分析动物活动量变化。
(二)实验室检测
养殖场应当建立标准化实验室,配置实时荧光 PCR 仪、酶标仪和快速检测试纸等基础设备。建议设置独立样本处理区,配备 -20% 冰箱保存样本,生物安全柜用于病原分离操作。针对新城疫等呼吸道疾病,采样时需使用灭菌棉签采集咽喉拭子,置于病毒保存液中,4 小时内送检。快速检测试纸适用于猪瘟、口蹄疫等常见病,操作时需严格按说明书控制环境温度在 15-30℃之间。每月定期检测应包括:采集 5 份饲料样本检测霉菌毒素,10 份饮水样本检测大肠杆菌群数,以及栏舍不同区域的 20 份环境拭子。血清学检测每季度进行,抽样比例不低于存栏量的 5% ,重点监测口蹄疫 O 型、猪蓝耳病等抗体水平。检测报告需记录样本编号、检测方法、CT 值等关键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3 年。
当检出致病菌超标时,应对相关区域进行病原溯源。例如大肠杆菌超标需检查饮水系统消毒状况,沙门氏菌阳性要排查饲料储存条件。建议与省级参考实验室建立合作,每年开展 2 次检测比对,确保结果准确性。通过系统检测可降低 30-40% 的抗生素使用量,同时使新城疫等疫病的早期发现率提升 50% 以上。
三、制定针对性防控方案
(一)低风险防控
在常规防疫阶段,首先要确保所有在养动物完成基础免疫程序。以养猪场为例,母猪需要在配种前接种细小病毒疫苗,产前 40 天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仔猪出生后 3 天内补铁,7 日龄进行圆环病毒首免,21 日龄接种猪瘟疫苗,间隔14 天再做口蹄疫免疫。每批疫苗使用前要检查冷链记录,活疫苗必须在-15 C 以下保存,使用时用冰盒携带。新引进种猪要饲养在距离生产区 100 米外的隔离舍,使用独立饲喂工具,观察期间每天测量两次体温。场区实行封闭管理,员工每月轮休一次,返场前需隔离 48 小时。饲料车进场前要用高压水枪冲洗底盘,驾驶室用雾化消毒机处理。每周对生产区道路喷洒 3% 火碱溶液,更衣室的紫外线灯管每半年更换一次。这些措施虽然会增加些人工成本,但能有效
阻断 90% 的疫病传入途径。
(二)中高风险处置
当确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发现禽群死亡率异常上升后,应在 2 小时内上报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由专业人员现场核实并采样送检。确诊后,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以疫点为中心划定半径3 公里的疫区,并设置警示标志和消毒关卡。
处置流程包括:
1. 扑杀与无害化处理:疫区内所有禽类按规范扑杀,病死禽装入双层密封袋运输,车辆内衬防渗塑料膜,运送至无害化处理场集中焚烧。事后车辆用 4% 氢氧化钠溶液消毒30 分钟,再彻底冲洗。
2. 污染场所处置:彻底清除禽舍内垫料、饲料等有机物,堆积发酵至少 15天;墙面和地面先用 2% 柠檬酸溶液冲洗,再用火焰喷枪灼烧金属表面;最后密闭禽舍,使用甲醛( 30ml/m3 )和高锰酸钾( 15g/m3 )熏蒸消毒24 小时。
3. 紧急免疫与健康管理:受威胁区禽群立即接种疫苗,剂量不超过说明书上限值的 120%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 C(500 克/ 吨)和电解多维(2 公斤/ 吨),以缓解禽群应激反应。
4. 人员防护与装备处理:处置人员穿戴连体防护服、N95 口罩及防护面屏,操作后所有防护装备就地焚烧。人员撤离时需经淋浴消毒,并连续 5 天进行健康监测。
5. 环境监测与防控:每日巡查场区外围 3 公里范围,发现野鸟立即驱离,并采集环境样本检测病毒污染情况。同时,关闭疫点周边禽类交易市场,防止疫情扩散。
全程记录处置细节并存档,确保扑杀后 21 天内无新发病例方可解除封锁。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可显著降低禽流感传播风险,减少经济损失。
结语
规模化养殖疫病防控需从环境、监测、处置三方面形成闭环管理。通过优化场区布局减少传播途径,利用监测技术提前预警风险,再结合分级响应机制控制疫情扩散,可显著提升防控效率。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化设备在疫病防控中的应用,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畜群状态,推动养殖业向精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玄世豪 , 徐晓菲 , 刘存 , 等 . 规模化养殖场消毒技术研究与综合应用 [J].中国兽医卫生 ,2025,2(3):1-8.
[2] 王钟 , 吴方策 , 丁盼盼 , 等 . 规模化养殖场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 河南畜牧兽医 ,2023,44(12):21-22.
[3] 严光礼 . 规模养殖场如何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2(17):178-180.
[4] 陈丽 , 胡立国 , 魏玉明 , 等 . 牛羊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及常用技术 [J]. 中兽医学杂志 ,202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