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

作者

林加将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党一直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连党中央也数次强调要做好高校思政队伍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 2019 年 3 月 18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后,在 2022 年 10 月 30 日,《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校史资源作为承载着校园发展历史的关键素材,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内容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与探讨如何发挥校史资源的价值,以响应国家与教育部门的号召,确保学生在汲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校史资源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将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校史资源价值探析

1.1 校史资源育人功能

每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校史资源,它们饱含了深刻且多元的育人功能,不仅是学校发展轨迹的记录,更是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的载体 [1]。通过为学生们展现校史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校训校风等元素,能够让他们直观感受到学校的精神风貌与人文底蕴,远比抽象的理论说教更具感染力。如此,就可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比如,了解前辈们严谨治学、勇于探索的真实故事,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与追求真理的精神;学习校领导在困难时期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思想品德,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与集体主义情怀。可以说,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学生、深入人心。

1.2 校史资源理论支撑

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凭空臆想,必须以理论上作为支撑[2]。从教育学视域下来说,校史是学校文化的关键构成部分,符合“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从心理学视域下来说,校史资源能够与学生的身份认同、归属感关联。在学生发现自己身处的校园具备光荣的历史时,他们会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培养出强烈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此外,校史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研究校史也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所以,高校在将这些理论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些问题,以奠定学理依据,使其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1.3 校史资源实践意义

首先,校史资源可为思政教育提供鲜活、具体的素材,有效解决部分思政课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3]。相较于宏大的理论阐述,校史中的故事、人物、事件可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思政教育“活”起来。其次,校史资源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学校不同,历史沉淀与特色文化也有存在差别,而利用本校校史进行教育,更能契合本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文化背景,避免“一刀切”带来的隔阂感。再者,校史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学生参与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既可锻炼他们的研究能力,也可培育他们的合作精神与历史责任感。最后,通过校史教育,高校也可强化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此种实践意义能够使校史资源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抓手与重要补充。

1.4 融入教育逻辑探析

一方面,校史与思政在教育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都力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尤其是校史中蕴含的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奋斗意志等,均很契合思政教育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史是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能够将抽象的价值理念以生动且具体的形式承载。而思政教育需要载体去传递理论、引导思想,校史则恰好提供了这种“有血有肉”的载体。所以,从逻辑关系来说,校史是“源”,思政教育是“流”,校史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养料与坚实的根基。通过深入挖掘校史中的育人元素,将校史融入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可实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情感的贯通。总的来说,这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可让校史资源不仅是思政教育的“素材库”,更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催化剂”。

2. 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要点

2.1 校史资源系统整理

要实现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就必须要重视校史资源的系统性整理与归纳。当然,这并非简单的资料堆砌,而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分散在档案、文献、实物、口述、建筑等角落的校史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合理的分类、高质的甄别与细心的提炼。这就意味着高校必须构建一个逻辑清晰、内容丰富的校史资源库,不仅要包含学校发展的重大节点、人物事迹、学科建设历程,也要涵盖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校训、校歌等非物质文化元素。这一过程要求校史的研究者带着严谨的态度与专业的素养去保障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以将原本碎片化的历史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主题化的教育资源,从而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坚实且可靠的内容基础,防止因资源零散、信息失真而导致的教育效果打折。

2.2 融入教育理论依据

要实现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必须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首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文化传承与教育本质的理论,能够为校史资源的教育功能提供根本遵循,让思想政治教师意识到思想引领与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其次,教育学中的“隐性课程”理论也可充分揭示环境、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思想政治教师意识到校史是独特的校园文化载体,发挥这种“隐性课程”育人作用。再者,价值澄清理论、榜样学习理论等也同样能为思想政治教师从校史中提炼价值导向、树立学习楷模提供方法论指导。当思想政治教师明确与掌握这些理论依据,就可理解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内在的逻辑关联,明白校史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价值传递的媒介,从而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筛选资源、设计内容、创新方法,以确保校史融入思政教育不是形式主义的点缀,而是有深度、有温度、有实效的教育实践,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2.3 校史资源效能结合

要实现校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必须实现校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一方面,高校要将校史资源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求真务实态度、团结友爱精神育人元素与思政教育中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法治教育等实现有效的对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探索多元化的结合路径与形式,如将校史故事融入思政课堂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访谈老教授,开展校史主题的征文、演讲、话剧、手工、竞赛等活动,甚至还可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互动性强的校史教育平台。如此,就可让抽象化思政理论在具体的校史情境中变得更加鲜活可感,让学生激发出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归属,实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3. 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3.1 确立融入教育原则

高校要明确融入教育原则,这是确保协同教育效果的首要环节。这些原则需要贯穿于资源开发、内容设计、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的全链条。首先,思想性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确保校史解读与运用符合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校史观。其次,教育性原则,所有融入活动都要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情操,而不是仅满足于知识传授或兴趣激发。再次,时代性原则,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史,挖掘其中与当代社会发展与学生思想实际相契合的元素,以发挥隐性教育价值。同时,还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接受特点,选择学生易于接受且贴合需求的方式。最后,协同性原则,统筹校史资源与思政课程、日常教育、校园文化等各环节,形成育人合力,以确保校史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既富有特色,又方向正确,最终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2 整合利用校史资源

高校要有效整合并充分利用校史资源,这是将理论构想转化为实践成效的核心步骤。首先,在整合上。不仅要打破信息壁垒,系统梳理资料,构建内容丰富、分类清晰、易于检索的校史资源库,还要根据思政教育的主题与目标去深度挖掘与二次创作校史素材。比如,围绕理想信念教育,可整合学校在关键历史时期坚持办学、追求真理的故事;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可发掘学校师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感人事迹;围绕品德修养教育,可梳理学校的优良学风、校风及精神内涵。其次,利用上,要避免泛泛而谈,筛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引发共鸣的校史片段,转化为适合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网络传播等不同载体的教育资源,促使学生在全方位的教育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最大化校史资源的教育价值。

3.3 发挥主体引导作用

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二者相辅相成。首先,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史资源的挖掘、整理、解读与传播中来,如组织学生成立校史研究社团、开展校史寻访活动、举办校史主题辩论赛等,这样就可带动更多学生在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出内在兴趣与情感认同,使他们在主动探索中深化对校史的理解。其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引导作用不可或缺。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校史素养与思政教育能力,以准确把握校史资源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结合点,为学生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与丰富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未来在成长与就业过程中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3.4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高校要创新教学方法。单一刻板的讲授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在思政课堂理论讲解中,可尝试引入校史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相结合,使理论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在思政实践课程则要充分利用校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档案馆,实地走访与校史相关的历史遗迹。同时,开展校史主题方面的社会调研,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历史、升华认识。素质拓展活动可设计校史寻宝、校史知识竞赛、校史主题演讲或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与认同感。在日常学生管理中,也可融入校史元素,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毕业典礼等契机,讲述校史故事,传承学校精神。此外,还应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线上校史展览、互动平台、微视频等,拓展教育的时空边界。如此,就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3.5 完善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要完善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来说,高校需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校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与思政工作体系,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并建立跨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以实现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档案馆、校史馆等多方的协同推进。在系统化方面,则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融入计划,设计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与重点,以确保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高校需建立校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评估机制,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分析实践成效,及时调整优化策略。在常规化方面,要将相关活动纳入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或学生活动计划,使这些内容成为常态化的教育素材。比如,可规定每学期思政课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校史内容,每年固定举办校史文化节等。这样就可实现形成长效。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高校图必须要重视校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以促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在生动且形象的载体中更好地发挥教育意义,让学生在校史资源的熏陶下快速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金玲 , 张欢欢 . 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5,41(03):65-71+124.

[2] 孙柏林 , 肖文玹 . 高校校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思与实践路径 [J]. 新西部 ,2024,(08):156-158.

[3] 陈红月 . 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J]. 华章 ,2024,(08):87-89.

作者简介:林加将(1993 年9 月)男,汉族,福建晋江,本科学历,职称: 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2023 年度校级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校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HGKT2023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