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多重耐药菌院感防控的影响

作者

熊云巧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现阶段的医疗环境中,多重耐药菌引发的院内感染问题逐渐严重,已经成为威胁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落实隔离措施,构建科学防控体系,对医疗安全性提升有着重要意义[1]。目前临床常规的防控措施虽有效果,但存在明显不足,如接触隔离标识使用不规范、专用物品配备不全、医护人员依从性低等,因此需加强防控干预,实施隔离措施,以此来切实提高临床院感防控质量 [2]。对此,选取 70 例患者为样本,来深入分析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在多重耐药菌院感防控中的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于 2023.12-2024.12 展开,选取入院治疗的 70 例患者为样本参数,在电脑随机指导下划分组别,即:参照组、实验组,各 35 例。实验组中,男患纳入 20 例,女患纳入 15 例,年龄范围即 20-77 岁,均值( 48.53±2.39 )岁;参照组中,男患纳入 19 例,女患纳入 16 例,年龄范围即 21-78 岁,均值( 49.63±2.28 )岁。组间基础资料比对差异小 P>0.05, 。

研究开展期间医护人员均为同一批,共计 30 例,其中男性 14 例,女性 16例,年龄统计于21-54 岁,均值( 37.46±2.15 )岁。

1.2 方法

参照组:常规防控管理,即:患者入院后与其积极开展交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同时告知常见的感染风险,开展健康知识宣教,并做好患者病情状况记录,加强室内消毒、通风。

实验组:实施隔离措施落实管理,即:(1)防控小组建立。由感染科主任、护理部主任、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共同建立护理小组,利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分析院内近三年耐药菌检出数据,以专家访谈法确定高风险环节,并定期召开会议,针对耐药菌传播路径制定阶梯式防控预案。(2)动态风险评估。感控护理人员每日核查患者的创面情况、导管留置时间等高风险指标,并依据评估结果来实施差异化防护,即对定植患者执行蓝色标识管理,对活动性感染者启动红色预警隔离。(3)环境灭菌干预。运用分区消毒策略,对高频接触的表面执行“一用一消”制度,对于特殊污染区域使用季铵盐类复合消毒剂处理,擦拭工具严格执行“初消 - 冲洗 - 终消”三步法,消毒后的器械密封包装并标注有效期。(4)接触防护。实施“前防护 - 中监控 - 后处置”的全流程防护,即在操作前进行个人防护装备合规检查,在侵入性操作时加强无菌技术执行监督,在操作后按“手套 - 护目镜 - 隔离衣”顺序脱卸防护装备,对存在皮肤破损的医护人员,需强制使用防水型创可贴加戴丁腈手套。(5)设备终端消毒。对医疗仪器接触面进行“三时段六面”消毒,即在晨间、午间、晚间各一次,覆盖设备六个接触面,同时对于精密仪器施以专用消毒湿巾处理,键盘等不规则表面以气溶胶喷雾消毒。

1.3 观察指标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统计临床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状况,主要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总发生率 Σ=Σ (各感染发生数 /n )*100%c

感染控制执行情况:从防护用品使用、抗生素使用、手卫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执行方面来评估临床感染控制的执行情况,各维度评分以0-100 分进行,分值越高即可见此方面的执行状况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26.0,计量:表述( Πx±s- ),t 检验,计数: (n,% )表述,卡方检验, P<0.05 显示组间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表1 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率以实验组计算值更低( P<0.05 )。

2.2 感染控制执行情况

表2 显示,各项感染控制的执行情况以实验组的评分值更高(P < 0.05)。

表2 :感染控制执行情况比较(n=35,n(%),分)

3 讨论

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有着复杂的形成机制,包括临床用药随意性、侵入性操作标准化不足、消毒隔离制度执行漏洞等诸多层面[3]。鉴于多重耐药菌对常规抗生素有着广泛耐药性,使得感染病例多呈现出病程迁徙难愈、疗效不佳等特点,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周期,还会增加其经济负担,导致医疗资源的不必要损耗,因此构建科学且有效的防控干预方案意义显著[4]。

常规防控管理以环境消毒和标准预防为核心,其操作较为简单,且所需成本较低,但其操作多依赖于人工操作,易出现疏漏,且缺乏个性化措施,难以应对高风险患者的特殊需求。研究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感染控制执行情况均在实验组有更优数据结果( P<0.05 ),说明相比常规的防控管理,以隔离措施落实开展更具有效性。作为现代医院感染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就是指依据病原体传播特性和患者感染状态,系统性地实施空间分隔、流程管控和防护规范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不仅包含物理隔离的基础要求,更能从制度设计到临床实践的全面质量把控,可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发生率,为患者诊疗安全“保驾护航”[5]。隔离措施管理的临床作用机制体现在三个维度:物理屏障阻断接触传播途径,空气净化系统减少气溶胶扩散,时序管理避免交叉接触。

总之,隔离措施的落实是控制多重耐药菌院感传播的有效手段,可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虹 , 余萍 . 综合防控干预措施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当代医学 ,2020,26(15):119-120.

[2] 李湘蓉 , 张叶薇 , 赖胜华 . 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对多重耐药菌院感防控的影响 [J]. 智慧健康 ,2024,10(07):23-26.

[3] 刘静. 多学科协作联合危急值管理在ICU 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5,37(12):132-134.

[4] 汤淑芹 . 多重耐药菌感染综合防控管理效果评价 [J]. 当代医药论丛 ,2024,22(3):49-51.

[5] 李梦莹 , 徐婷婷 . 院感防控用于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效果评价 [J]. 中国药业 ,2024,33(S02):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