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策略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加速,核心素养已成为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指针。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其核心素养体系具体涵盖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然而在实际教学场域中,受家庭环境、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因素影响,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传统统一化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弱化、学业效能低下,核心素养培养陷入形式化困境。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成为破解当前教学难题、提升语文教学品质的必然选择。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核心素养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价值引领
核心素养明确界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方向与质量标准,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差异化教学作为因材施教理念的当代发展形态,其核心要义是依据学生个体差异提供适切性教学支持。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使差异化教学摆脱了单纯的方法技巧层面探索,升维至育人价值层面的系统设计。教师可围绕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生设计精准化教学方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核心素养的实质性发展。
(二)差异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培育搭建实施路径
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决定了核心素养培育必须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不同学生在学习风格、认知特点、发展潜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统一化教学极易造成 " 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跟不上、后进生学不会 " 的现象。差异化教学通过精准识别学生学习需求,构建多元教学支持体系,既能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基础帮扶,又能为学有余力学生创设发展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学习挑战与成功体验,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同质化,忽视发展梯度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统一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认知起点的科学研判。这种同质化目标设计未考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基础薄弱学生面临过高学习压力而产生畏难情绪,优秀学生因缺乏挑战性而学习动力衰减,难以实现" 不同起点共同发展" 的教学愿景。
(二)教学内容固化,缺乏适切供给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教材文本,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不足,未能形成梯度化内容体系。基础型内容重复讲授导致优等生学习效率低下,拓展性内容缺失使中等生发展受限,而抽象化内容呈现又让后进生理解困难,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错配严重影响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动态调整
多数课堂仍沿用 " 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 的传统模式,互动探究环节流于形式。教学方法选择未考虑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学生参与度分化,思维活跃度不足,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成效不佳。
(四)教学评价片面,缺乏育人导向
现行评价体系仍以纸笔测试为主,评价内容侧重知识记忆与技能模仿,忽视对思维过程、情感态度、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维度的考查。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导致无法客观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幅度,既不能为教学改进提供精准反馈,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
(-) 构建梯度化教学目标体系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建立 " 基础层—发展层—提高层" 三级目标体系。基础层目标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本能力,如识字写字规范、课文通读理解等,确保后进生掌握核心基础;发展层目标侧重思维能力培养,如文本分析、语言表达等,满足中等生发展需求;提高层目标注重审美创造与文化传承,如创意表达、文化探究等,促进优等生潜能发展。以《桂林山水》教学为例,基础层目标设定为 " 掌握10 个生字,准确朗读课文并概括主要内容" ;发展层目标为" 赏析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复述景物特点" ;提高层目标为" 借鉴写景方法创作片段,体会自然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二)开发差异化教学内容资源
建立" 教材核心内容 + 分层拓展资源" 的内容供给模式。对基础薄弱学生,提供生字卡片、句段解析等支架式材料,强化基础认知;为中等生补充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生活案例等拓展资源,深化文本理解;向优等生提供文化背景资料、比较阅读文本等挑战性材料,拓展思维视野。在古诗教学中,为基础层学生设计" 注释直译 + 诵读指导" 的学习材料;为发展层学生提供" 意象解析 + 情感梳理" 的探究单;为提高层学生配置" 跨诗比较 + 文化溯源" 的研究任务,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需求的精准匹配。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组合
基于学生学习风格差异构建教学方法矩阵。对视觉型学习者采用思维导图、图像解析等可视化教学;对听觉型学习者强化范读赏析、配乐朗诵等听觉体验;
对动觉型学习者设计角色扮演、实践体验等活动。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说明文教学采用 " 问题导向 + 合作探究 " 模式,通过任务单引导分层讨论;童话教学运用 " 情境创设 + 角色体验 " 方法,组织不同层次学生参与情节演绎;议论文教学实施 " 案例分析 + 辩论实践 " 策略,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思维品质。
(四)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改革
构建 " 过程 + 结果 "" 定量 + 定性 " 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成长档案袋等工具,追踪学生参与度、进步幅度等发展轨迹;结果性评价采用分层测试、作品展示等方式,全面考查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建立动态评价标准:对后进生侧重基础知识掌握度和学习态度改善度评价;对中等生关注学习方法优化和思维能力提升评价;对优等生注重创新品质和文化素养发展评价。通过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参与)和评价反馈及时化,形成教学评一致性的育人闭环。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是落实因材施教理念、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通过构建梯度化目标体系、开发差异化内容资源、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实施发展性评价改革,能够充分激活学生学习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机会。教师应树立 " 以生为本 " 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差异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教学策略,真正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全员化、实效化,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王崧舟。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 王红顺。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 王小明。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J]. 语文教学通讯,2020(1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