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已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的深层变革。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价值坐标。小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基础学段,其作业设计作为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发展的关键纽带,承载着巩固知识、发展思维、培育品格的多重功能。然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领域仍存在目标单一化、内容封闭化、形式固化等突出问题,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重构作业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在关联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环节,本质上是素养培育的实践载体,其价值功能体现在:通过语言实践类作业夯实语言运用基础,借助探究性作业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依托审美体验类作业培育审美感知能力,利用文化浸润类作业增强文化认同。例如,通过 " 家乡方言调查 " 作业,既能锻炼语言采集与整理能力,又能深化对地方文化的理解;通过 " 经典名著思维导图创作 " 作业,可同步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与逻辑思维水平。
二、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
(一)目标维度失衡,素养导向缺失
部分教师仍秉持 " 知识本位 " 的作业观,作业设计聚焦知识点识记与再现,忽视思维品质、文化素养等素养维度的培育。表现为字词抄写、课文背诵等机械性作业占比过高,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的系统培养,导致作业与素养发展目标脱节。
(二)内容脱离生活,实践价值薄弱
作业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的机械复现,缺乏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联结。大量标准化习题、重复性训练替代了真实情境中的语言实践,使学生难以体会语文学习的生活价值。如单纯的词语听写作业,未能转化为 " 生活场景词语运用" 等实践性任务,削弱了语文学习的应用意义。
(三)形式创新不足,主体参与缺位
作业形式仍以书面静态作业为主导,实践类、探究类、合作类作业占比偏低。统一化的作业要求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习自主性。学生长期处于 " 被动完成 " 状态,缺乏自主选择、主动探究的机会,导致作业成为负担而非发展动力。
(四)评价体系单一,发展功能弱化
评价方式存在 " 三重三轻 " 现象: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记录,重对错判断轻思维分析,重教师评价轻多元参与。评价标准过度量化,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创新意识等质性维度的关注,未能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改进功能。
三、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优化路径
(一)精准定位目标:构建素养发展坐标系
依据课程标准与学段目标,建立 " 三维四层 " 作业目标体系:在知识维度注重基础积累,能力维度强化语言运用,素养维度聚焦思维品质与文化素养。目标设定需体现梯度性,如三年级阅读作业可设定基础目标(提取文本信息)、发展目标(分析文本结构)、素养目标(迁移阅读方法)三级进阶。以《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为例,作业目标可设计为:通过摘抄优美语句强化语言积累(语言素养),绘制岛屿物产分布图培养信息整合能力(思维素养),撰写 " 西沙保护倡议书" 提升社会参与意识(文化素养)。
(二)重构作业内容:建立生活联结机制
教材内容生活化转化:将课文知识点转化为生活实践任务。学习说明文后设计 " 家庭物品使用说明书改写 " 作业;掌握比喻修辞后开展 " 校园春景比喻创作" 活动,实现" 从文本到生活" 的迁移。
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开发传统文化主题作业,如节气习俗调查、姓氏文化探究、传统游戏记录等,通过 " 中秋诗词创作 "" 春节民俗访谈 " 等任务,增强文化认同。
跨学科内容整合:设计" 语文 + 科学" 的观察日记作业," 语文 + 艺术" 的诗歌配画任务," 语文 + 德育 " 的公益宣传文案创作,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素养。
(三)创新作业形式:构建多元实践体系
分层选择性作业:建立 " 基础型 - 拓展型 - 挑战型 " 三级作业库。如古诗学习中,基础层完成诗句默写与注释;拓展层进行诗句意境描绘;挑战层开展同主题古诗创作,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发展需求。
项目式探究作业: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长线作业,如 " 校园植物观察日志 "项目,通过持续观察、数据记录、报告撰写等环节,培养探究能力与科学精神。
数字化创新作业: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微视频配音、电子阅读批注、线上读书分享等新型作业形式,适应数字化学习趋势。如学习童话后制作 " 童话改编微动画",融合语言表达与数字技能。
生活化实践作业:设计社区服务类作业,如" 社区公告栏错别字调查"" 邻里故事采集" 等,让语文学习扎根生活土壤。
(四)改革评价机制:完善素养发展反馈系统
构建多元评价共同体: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协同评价机制,采用 " 教师点评 + 小组互评 + 自我反思 + 家长反馈 " 四维评价模式,如作文作业实行 " 同伴评改 + 教师精评 + 家长评语" 的立体评价。
建立过程性评价档案:通过作业成长袋收集学生不同阶段的作品,记录素养发展轨迹。对实践性作业采用 " 过程记录表 + 成果展示 + 反思报告 " 的综合评价方式。
实施激励性评价策略:采用"星级评价 + 成长寄语 + 改进建议"的评价语言,注重发现学生闪光点。如对创意作业采用 " 创意指数 "" 努力程度 "" 进步幅度 "多维度肯定。
总之,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理念更新到实践重构的全面转型。通过确立素养本位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活化的内容网络、创新多元化的实践形式、完善发展性的评价机制,能够使作业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有效载体。这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优化,让作业从 " 知识训练 " 转向 " 素养培育 ",从 " 负担任务 " 变为 " 成长阶梯",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3] 吴欣歆。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2020(05):69-75.
[4] 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 [J]. 全球教育展望,2018(01):3-10.
[5] 窦桂梅。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素养转向 [J]. 人民教育,2019(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