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域下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作者

郝俊奎

沈阳市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 110414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本文聚焦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入剖析家国情怀的内涵,探讨学科教育与家国情怀培养的紧密联系,阐述其对学生成长、文化传承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教学内容、方法策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现状分析,发现存在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深度挖掘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策略。研究表明,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为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使命。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个人对家庭、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育,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家国情怀培养方面,仍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因此,深入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域下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路径,对提升学科育人质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意义

1.1 家国情怀的内涵

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热爱自己小的家庭、热爱自己身处其中的小的地方、热爱自己国家的一种精神状态。在家里是爱自己的家长、孝敬自己的长辈,帮家长做家务活;在家乡里是熟悉家乡的风俗习惯、乡土文化,为家乡发展高兴;在国家中是认识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知道国家的尊严和荣辱,有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的精神。这是一切由近及远、层层递进的家国情怀情感体系,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地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将对自我、对家庭关心转移到对国家的关心。

1.2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家国情怀培养的关系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内容相对丰富,主题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祖国四个方面。如低段《我爱我家》《我们的学校》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快乐,激发对家庭、学校的热爱之情;高段《我们的国土我国的家园》《我们受特殊保护》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的山川、认识民族的文化、知晓宪法的尊严与神圣,树立家国情怀。其学科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目标基本一致,通过知行合一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符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的一致性和可接受性特点。

1.3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对学生的个人和社会发展而言,家国情怀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从个人成长来看,有助于实现学生自身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个人理想等;从社会来看,家国情怀对于维系民族的凝聚力,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学生具备了较高的家国情怀,更多学生将能够自发地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努力做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中华民族复兴的正能量,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发展。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现状分析

2.1 教学内容分析

虽然当代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提供了家国情怀的教育素材,但是不少教师并没有较好发挥这些素材的价值,教学内容不够贯通,缺少相对完整的家国情怀培养的思路。比如在介绍国家文化历史的时候,只是把历史资料介绍给学生,没有能够将国家历史文化背后的精神意识展现给学生,对国家的情怀缺少激发,这样小学生也很难生出家国情怀。

2.2 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

课程呈现方法形式单一。部分教师依然以说教式教学模式为主,单一照搬教材,照本宣科;在以爱国主题讲述的时候,只用文字和图片的手段给学生讲述,缺乏具体生活情景设置,致使学生很难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实践教学薄弱,如实地走访、角色模拟等体验式教学较少,难以让学生体会到家国情怀。

2.3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在听讲教师课堂观察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对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有所掌握,但是在情感表达与行为习惯方面上存有欠缺。有的学生可以喊出“爱我中华”的口号,但是在日常生活细节(爱护环境卫生、社会公德意识等)方面不够突出。同时,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大多停留在家庭层面对国家有较为具体的理解,但高年级学生对国家层面的认知较为零散,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解。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建议

3.1 深度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要通读教材,对接课标要求,对接学情,发掘教材家国情怀教育的隐性资源。比如教学《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从维护社区的一草一木、公共秩序等身边小事,去感悟每个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国家。对接课外资源,将地方文化、红色基因、热点时政等资源及时融合到课堂,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带领学生搜集家乡名人故事、手绘手抄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对家乡的认同感,自豪感等。

3.2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魅力。通过情境教学法营造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如进行升旗仪式情景模拟、饰演历史人物等,引导学生置身处境地体会家国之情。运用探究式学习。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例如以“家乡的变化”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活动,探究家乡在变化的背后与国家的相关政策,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家国情怀。

3.3 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实践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最好方式,学校可以让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在现场的体验中激发学生的国家历史情怀;以爱心志愿服务,如关爱社区环保,敬老等为契机,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为他人带去关爱;在各个传统节日或节日纪念活动中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如清明节祭扫先烈烈士,国庆节“我为国旗合个影”等来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

3.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能力

教师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核心。学校定期举办家国情怀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素养。培训涉及家国情怀的理解、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程资源整合等。积极引导教师开展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分享优秀的教学课例,让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家国情怀教学素养的“教学型”教师。

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理解家国情怀内涵,分析教学现状并采取针对性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未来,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探索创新,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舒翠青.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视域下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J].名师在线,2023,(22):67-69.

[2]张瑞荣.学科融合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18):155-157.

[3]张鹰.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渗透的意义及途径[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双减”政策下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第十辑.张家港市乘航小学;,2022: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