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识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感的路径探索

作者

张立靖

吉林省白山市实验小学

一、引言

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它不仅是人际交流的基础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情趣。小学阶段既是学生汉字学习的关键期,也是文化认同感培育的奠基期。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实现汉字知识传授与文化内涵渗透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汉字学习过程中真切感受汉字文化魅力,增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感,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认同感的内涵界定

(一)识字教学的核心内涵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汉字的形、音、义,熟练运用汉字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与构字规律,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与初步阅读能力。识字教学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汉字文化认同感的内涵解析

汉字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价值、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产生的认可、接纳与热爱,并由此衍生的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对汉字文化的深度了解与尊重,以及在学习生活中主动运用汉字、传承汉字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行为习惯。

三、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认同感培养的问题审视

(一)教学方法固化单一,文化渗透严重缺失

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采用集中识字、机械抄写等单一方法,过度强调汉字形、音、义的机械记忆,对汉字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缺乏有效挖掘。教学过程中文化渗透环节的缺失,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真正感受汉字文化的独特魅力,严重制约汉字文化认同感的培育。

(二)教材文化挖掘浅表,资源利用效能低下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虽包含部分汉字文化相关内容,但存在碎片化分布、系统性不足、深度不够等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蕴含的汉字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未能实现文化内容与识字教学的有机融合,致使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评价体系构建滞后,文化素养评价缺位

当前小学识字教学评价仍以汉字认读、书写、默写等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为核心指标,对学生汉字文化素养的评价严重缺位。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缺乏对汉字文化认同感的科学评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文化渗透的积极性与学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

四、识字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汉字文化认同感的实践路径

(一)深度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基因,象形字凝结着古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与形象描绘,会意字折射出古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追求。教师应深入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将汉字形、音、义教学与文化知识传授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化教学内容体系。例如,教学“日”“月”“山”“水”等象形字时,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谱,引导学生理解古人“观物取象”的造字思维,感受汉字的形象性与趣味性;教学“孝”“信”“礼”等会意字时,结合传统文化故事阐释汉字蕴含的道德观念与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二)创新优化识字教学方法,激发文化学习内生动力

兴趣是文化认同的先导,只有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其主动探索汉字文化。教师应创新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多元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学活力。可创设汉字文化情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汉字;设计猜字谜、汉字接龙等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巩固汉字知识;讲述汉字起源、演变等文化故事,让学生在叙事体验中感受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文化素养发展保障机制

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是文化认同感培育的重要保障。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单一化评价模式,将汉字文化素养纳入评价核心维度。评价内容应涵盖汉字基础知识掌握、文化内涵理解、学习兴趣态度、文化传承行为等方面;评价方式可采用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小组互评、自我反思等多种形式,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汉字文化学习,提升文化素养。

(四)营造浸润式文化氛围,构建全方位育人环境

良好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熏陶感染作用,学校与教师应协同构建浸润式汉字文化环境。可在校园设置汉字文化墙、文化长廊,系统展示汉字演变历程、经典汉字故事、优秀书法作品;定期开展汉字听写大赛、书法展演、文化手抄报评比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推荐优秀汉字文化读物,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汉字文化认同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协同发力。通过深度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营造文化氛围等路径,能够让学生在汉字学习中真切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未来教学实践中,还需持续探索优化培养路径,不断提升识字教学质量,为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深厚的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