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下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与效果研究
郑燕华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215200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传统小学数学评价以标准化测试为核心,侧重知识记忆与技能熟练度,难以反映学生思维过程、实践能力及情感态度,导致“懂算理却不会应用”的脱节现象,正如陶行知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而“教学做合一”理念主张“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与新课程“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一致。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情境任务关注学生表现,可弥补传统评价缺陷,成为连接理念与实践的纽带。
二、“教学做合一”与表现性评价的内在逻辑
(一)“教学做合一”的核心要义
陶行知提出“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核心包括:“做”为基础,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经验;“教、学、做”三位一体,统一于“做”的过程;“生活即教育”,从生活中选取“做”的素材。
(二)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的特征
一是情境真实性,以“家庭预算”“校园规划”等生活问题为载体;二是过程开放性,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而非单一答案;三是能力综合性,要求整合知识、技能、合作等多方面素养。
(三)二者的内在一致性
均以“实践”为核心纽带:表现性评价的生活化任务呼应“生活即教育”;对过程的关注契合“做是学的中心”;多元主体参与体现“教、学、做”的协同,在“以做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上高度统一。
三、表现性评价的实施路径
(一)构建生活化任务:让“做”成为评价载体
基于“生活即教育”原则,任务设计遵循“三贴近”(贴近生活场景、教学目标、“做”的过程)。
案例1:“图形的测量”单元——“校园种植角规划”
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单元后,设计任务:学生分组规划校园长方形种植角,步骤包括:实地测量操场可利用区域(记录数据、处理误差);设计长和宽(面积 ⩾12 平方米,周长 ⩽20 米);按每平方米草坪 25.8 元计算费用并优化(预算 ⩽300 元);画图结合语言汇报方案。该任务让学生在“测量—计算—设计”中应用知识,体会数学实用性。
(二)开发过程性工具:记录“学”的轨迹
通过工具捕捉学生思维过程与行为表现:
任务操作日志:记录“做”中问题及策略,如“测量时卷尺不够长,用分段测量 + 累加解决”。
思维可视化作品:如用线段图表示种植角长宽关系,评价逻辑思维水平。
小组合作观察量表:从“分工合理性”“沟通有效性”“贡献度”评分,如标记“分工模糊导致重复测量”以促进反思。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实现“教”的协同
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协同机制:
教师评价侧重专业引导,如点评“忽略种植角预留1 米通道”;
学生自评通过“最满意环节” “需改进之处”培养反思能力;
同伴互评用“计算准确星”“创意星”等星级反馈;
家长评价学生主动性,如“是否主动查阅草坪价格”,延伸评价至生活场景。
(四)形成“教学评”闭环:让评价服务“做”的提升
评价与教学深度融合:
• 评价前:铺垫任务所需知识,如“种植角规划”前用“教室黑板尺寸测量”练习工具;
• 评价中:教师适时指导,如学生“预算超支”时,引导调整长宽降成本;
• 评价后:通过“优秀方案展”分享经验,针对共性问题补充教学内容(如“生活中的空间规划”)。
四、实施效果研究
(一)研究设计
选取某小学 3 年级 2 个班 86 名学生,实验班(43 人)采用上述表现性评价,对照班(43 人)采用传统纸笔测试,实验周期一学期。通过“数学应用能力测试”“学习兴趣量表”“作品分析”收集数据。
(二)研究结果
1. 数学应用能力显著提升
实验后,实验班“生活化问题解决”测试平均分(87.6 分)显著高于对照班(72.3 分)。如“超市折扣计算”任务(比较“买 3 送 1”与“第二件半价”购买 4 瓶单价 5.9 元饮料的优惠):实验班 91% 能完整分析两种思路,对照班仅 58% 。
2. 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增强
实验班课堂主动提问(8.2 次/ 课)是对照班(3.5 次/ 课)的2.3 倍,课后自主探究行为(如记录家庭购物折扣)增加 63% 。 82% 学生表示“更喜欢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3. 合作与思维品质发展
实验班“种植角规划”中“分工明确”的比例( 86% )高于对照班( 41% ),作品中“多角度解决问题”思路(如方程与算术两种方法)是对照班的3.1 倍。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表现性评价可通过“生活化任务设计—过程性工具记录—多元主体协同—教学评闭环”路径有效实施,核心是将“做”作为评价的起点与归宿。
2. 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习兴趣及合作素养,为教师提供全面教学反馈,推动“教”与“学”向“做中学”转型。
(二)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未来可扩大范围并延长实验周期;需进一步优化评价标准的量化指标,增强操作性;可结合信息技术(如视频记录任务过程)使评价更客观高效。
陶行知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表现性评价,通过真实的“做”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既是对传统评价的革新,也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当代践行。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 陶行知全集(第 2 卷)[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 余文森. 论“ 教学做合一” 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启示[J]. 教育研究,2020(3):112- 119.
[3] 马云鹏.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 课程·教材·教法,2018(9):72-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