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资料分类与阅读推广活动策略研究
德庆卓嘎
西藏日喀则市图书馆 西藏日喀则市 857000
一、图书资料分类与阅读推广活动的价值关联
(一)图书分类为阅读推广提供精准资源支撑
科学的图书资料分类是阅读推广活动高效开展的基础,为其提供“靶向性” 资源保障。从资源定位看,分类体系按读者群体(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阅读场景(如休闲阅读、学术研究、亲子共读)划分类目,推广活动可直接从对应类目筛选图书(如为儿童阅读活动选取“儿童文学”“绘本” 类目图书),避免资源筛选的盲目性;从资源关联看,分类体系通过 “主题聚类”(如将 “环境保护” 相关的图书归为一类),推广活动可围绕主题整合多类型文献(如图书、期刊、视听资料),形成 “一站式” 阅读资源包,提升推广的丰富性;从资源更新看,分类体系对新增图书的及时归类,可确保推广活动始终能获取最新文献,避免因资源滞后导致推广吸引力不足。
(二)阅读推广为图书分类提供需求反馈
阅读推广活动是图书分类体系的 “试金石”,为分类优化提供真实需求依据。从需求识别看,推广活动中读者的资源选择偏好(如某类主题图书借阅率高、某类受众对特定分类方式反馈好),可反映当前分类体系是否贴合读者习惯,如读者频繁询问 “某本生活类图书位置”,可能提示 “生活类” 类目划分不够清晰;从分类调整看,推广活动中发现的资源匹配问题(如学术类图书与大众类图书分类混淆导致读者误取),可推动分类体系优化(如增设 “学术 - 大众” 区分标识);从新兴需求看,推广活动中涌现的新阅读需求(如对 “数字阅读资源”“地方文化文献” 的需求),可引导分类体系拓展类目,确保分类始终适配读者需求变化。
二、图书资料分类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现存问题
(一)图书分类体系滞后,适配性不足
部分机构的图书资料分类体系存在 “标准化有余、人性化不足”的问题,难以适配阅读推广需求。一是分类维度单一,多以 “学科”为核心划分类目(如 “文学 - 历史 - 哲学”),未充分考虑读者群体(如儿童、特殊群体)、阅读场景(如碎片化阅读、深度阅读)的差异,导致推广活动筛选资源时需额外二次分类,增加工作量;二是分类标识不清晰,类目名称过于专业(如用学术术语命名大众类图书类目)、指引标识不直观(如仅用编号无图文提示),读者难以快速理解分类逻辑,影响推广活动中读者自主检索效率;三是新兴资源分类缺失,对数字阅读资源(如电子书、有声书)、地方特色文献(如地方志、民间故事集)等新兴资源,未建立专门分类类目,导致推广活动中这类资源难以被有效整合与推荐。
(二)阅读推广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
当前阅读推广活动存在 “形式传统、互动性弱” 的问题,难以充分激活读者阅读兴趣。一是活动形式固化,多以 “图书展览”“专家讲座”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契合现代读者习惯的创新形式(如沉浸式阅读体验、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尤其对年轻群体吸引力不足;二是活动内容脱节,推广活动选取的图书与读者需求匹配度低,如为亲子家庭推广学术类图书,或推广内容未结合分类体系的主题聚类(如一本图书单独推广,未联动同主题其他资源),难以形成阅读深度;三是互动参与不足,多数活动以 “单向输出” 为主(如专家讲、读者听),缺乏读者分享、实践体验等互动环节,读者参与感弱,难以形成持续阅读热情。
三、图书资料分类与阅读推广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图书分类体系,提升适配性
以 “读者需求 + 推广需求” 为导向,推动图书分类体系从 “标准化”向 “精准化、人性化” 升级。一是丰富分类维度,在 “学科” 维度基础上,增设 “读者群体”(如 “儿童类”“老年类”“特殊群体类”)、“阅读场景”(如 “碎片化阅读类”“深度阅读类”“亲子共读类”)维度,形成多维度分类矩阵,方便推广活动快速筛选资源;二是优化分类标识,类目名称采用 “学术名称 + 通俗名称” 双标注(如 “中国古代史(含历史故事类)”),指引标识增加图文结合的可视化设计(如用图标区分不同类目、设置地面引导线),降低读者理解门槛;三是拓展新兴类目,针对数字阅读资源、地方特色文献、小众兴趣类图书(如“手工制作”“宠物养护”)增设专门类目,并与传统纸质图书分类做好关联(如在纸质图书类目下标注对应数字资源位置),确保推广活动能整合全类型资源。
(二)创新阅读推广模式,增强吸引力
围绕 “互动性、场景化、个性化”,创新阅读推广活动形式与内容。一是丰富活动形式,结合现代传播方式设计活动(如开展 “线上阅读打卡 + 线下主题沙龙” 联动活动、打造 “沉浸式图书场景体验”——将图书内容还原为实景供读者体验),针对年轻群体引入 “直播荐书”“阅读剧本杀” 等形式,提升活动新鲜感;二是深化活动内容,基于分类体系的主题聚类设计活动(如围绕 “环境保护” 类目开展 “图书共读+ 环保实践” 活动,整合图书阅读、专家分享、户外实践环节),避免单一图书推广,形成 “阅读 - 思考 - 实践” 的完整链条;三是强化互动参与,增加读者主导的环节(如 “读者荐书分享会”“读书心得征文比赛”),引入互动工具(如在线投票选书、阅读进度共享),让读者从 “被动参与” 变为 “主动创造”,增强活动粘性。
(三)构建协同机制,实现联动发展
通过制度设计与流程整合,建立图书分类与阅读推广的常态化协同机制。一是建立沟通反馈机制,定期召开分类部门与推广部门的协同会议,分类部门通报分类调整情况(如新增类目、标识优化),推广部门反馈推广中的分类问题(如读者检索困难、资源匹配偏差),确保信息实时同步;二是整合工作流程,将分类工作嵌入推广活动全流程 —推广活动前期,分类部门协助筛选资源、提供分类指引;活动中期,分类部门参与读者反馈收集;活动后期,分类部门根据反馈优化分类,形成 “分类支持 - 推广实践 - 分类优化” 的闭环流程;三是完善保障制度,明确分类部门与推广部门的协同职责(如分类部门需指派专人对接推广活动),将协同效果纳入部门考核(如推广活动的资源匹配准确率、读者对分类的满意度),确保协同机制落地执行,避免流于形式。
结束语
图书资料分类与阅读推广活动是公共阅读服务的 “一体两翼”—分类为推广提供精准资源支撑,推广为分类提供需求反馈,二者协同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当前存在的分类滞后、推广单一、协同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分类体系优化、推广模式创新、协同机制构建逐步解决。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如智能分类系统、个性化推荐算法)的融入,二者协同将进一步向 “智能化、精准化” 方向发展,如通过 AI 分析读者阅读数据优化分类、基于分类标签自动生成推广活动方案,最终实现 “每本图书都能找到读者,每个读者都能找到好书” 的目标,为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建设书香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薛文辉 . 关于图书馆图书资料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J]. 参花( 上 ), 2023, (04): 101-103.
[2] 王妍 , 钱婧 . 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J]. 信息记录材料 , 2023, 24 (03): 92-94.
[3] 李新萍. 新媒体背景下图书资料分类检索与管理研究[J]. 文化月刊 , 2022, (02):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