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研究

作者

刘琴

山东外贸职业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以来,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指明方向,“大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载体,迫切需从文化视角推进教学方法革新。此项研究借助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深入调研当下教学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探寻改进路径。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大思政课”教学新形式,进而为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青年提供理论支撑和操作指引。

一、文化思想对“大思政课”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 大思政课" 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从课题研究来看,文化思想主张“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指向,将文化自信、文化传承融入教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研究显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可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学生在文化浸润中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数据显示,融入文化思想的“大思政课”教学,学生价值观认同度提升 38.5% ,这说明文化引领效果显著[1]。

(二)促进思政教育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

调研发现,传统思政教学与文化教育呈“两张皮”状态,文化思想需破除学科壁垒,实现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将思政元素与文化资源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研究可知。这种融合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成效,且通过挖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感受革命精神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实践证明,建立“思政 + 文化”协同育人机制,能破解思政课“抬头率低、点头率低”的困局,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2]。

(三)推动“大思政课”教学理念的系统变革

文献分析表明,文化思想促使教学由“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大思政课”需开展系统性改革,涵盖教学目标重塑、内容体系改进、方法手段更新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调研显示,此类系统变革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通过对比发现,实施系统性变革的试点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率比传统教学班级高出 25.3% ,改革效果显著 [3]。

二、文化思想视域下“大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策略

(一)文化主题式“大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题研究的改革方案设计,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提出构建以文化思想为主题的统编教学模式。由前面所知,以往的思政课内容零散且不系统,导致学生不能有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认知的新模式。是以文化为线索的,设置“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红色基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又包括主题理论、主题案例、主题实践三个部分,环环相扣。实施途径上是先进行跨学科资源整合,打破原有的思政课、历史课、文学课的学科界限,之后请各学科专家联合备课,建立主题案例库和数字化资源库,搜集各类经典的文献、影片、案例等,为课堂教学做铺垫。运用项目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研究中加深认识。期望经过2 年建设期,形成5-8 个成熟主题教学模块,建立500 个以上案例资源库,覆盖全校 80% 以上在校生,每个模块开发微课、慕课等在线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文化认知更加系统深入,文化自信得到提升,主题式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也为其他高校提供改革经验。

(二)创新文化体验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研究

根据访谈及问卷调查, 87% 的同学觉得传统讲授式教学枯燥乏味,希望获得更多的体验式学习机会,因此本研究提出“理论讲授 + 体验活动 + 成果展示”的全新教学方法体系,这个体系强调知行合一,促使学生在文化体验中领悟思想真谛,在实践活动里提升能力素质。具体做法包含四个部分:第一,创建校内外文化实践基地网络,与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企业等展开合作,定时安排学生实地考察,在真实情境下体会文化魅力;第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更新体验形式,开发 VR/AR 虚拟仿真项目,让学生“穿越”历史,直观感受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第三,举行各种文化创作活动,如“红色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工作坊”、“文创产品设计”等活动,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认识;第四,促进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播融合,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非遗传承保护等事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承担文化责任。一年试点推行之后,参与体验式教学的学生文化认同度上升 35% ,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打算创建起10 个稳固的校外实践基地,塑造20 个优质的虚拟仿真项目,创建包含参观考察、虚拟体验、创作实践、社会服务在内的体验体系,学生会在各种体验中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文化育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传统思政课评价主要靠期末考试,不能全面展现学生文化素养和育人成果。按照研究目的,这个研究创建起过程和终结并重、定性与定量并重的多种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重视文化育人方向,全面考查学生知识把握情况、能力提高状况、价值认可程度和行为表现。评价体系包含四个部分:知识领悟,占 30% ,考察学生文化知识的把握程度和认识深度;参加实践,占 30% ,考察学生文化活动参加情况;创新成果,占 20% ,推动学生展开文化研究和创作;价值认可,占 20% ,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评价主体众多,包含老师、学生、同龄人和社会,做到全方位评价。评价形式多种,包括课堂观察、作品表现、参加实践和成长档案,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进程。在试点班级里,新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提高 42% ,课程满意度 95% ,学生说多元评价让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学习有方向有动力,希望形成评价标准、评价工具、操作流程的完整评价体系,编写评价指导手册全校推广,经过2-3 年实践完善,形成可复制的评价模式,供兄弟院校借鉴,这样的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大思政课”就会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结语

本研究从文化思想出发,通过系统研究与操作,创建起“大思政课”教学方式革新体系。研究得到的成果将会为高校思政教育革新提供可供参照和推行的范例。下一步将依照项目进度规划,持续深入推动各项革新举措,完善教学模式,优化育人水平,为塑造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新人作出贡献。此外,本研究还将紧跟改革效果,依靠建立建长期评价机制,随时归纳经验教训,随时调整改进方案,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形成一个个教学案例、课程标准和操作细则,为“大思政课”创建赋予智力支撑。加强同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形成改革联盟,共同分享优质资源,汇聚改革力量,经过不懈努力,把这项研究做到本世纪“大思政课”教学革新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 徐清 .“ 大思政课” 视域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台州市为例 [J]. 世纪桥 ,2024,(09):112- 114.

[2] 骆海江 .“ 大思政课” 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创新 [J]. 大学(思政教研),2024,(10):71- 74.

[3] 卢汉斌 , 许雨阳 , 苏姣 . 大思政课视域下广府文化创新育人路径研究探析 [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02):120- 123.

本文系 2023 年校级教改课题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 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