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陈婷婷
晋江市安海镇桥头中心小学 福建省晋江市 362261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内容零散、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等问题,无法满足核心素养的培育需求。而学习任务群作为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特殊方式,以固定主题为纽带,能串联不同类型学习任务、有机整合阅读课程知识,兼具结构性、层次性与综合性特点[1]。因此,将其融入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是顺应课程改革趋势、突破传统教学困境的重要措施。
一、设计实用性学习任务群,实现情境化阅读
实用性学习任务群以强化学生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要求,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阅读能力与语言应用能力。将阅读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设计实践性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整合信息,运用语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交流沟通问题,使其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整合阅读信息,并顺畅地完成表达交流[2]。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例,课文围绕作者写诗时父母的不同反应展开,体现了父爱与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围绕“父母之爱”这一主题,设计实用性任务群。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梳理父亲批评、母亲称赞诗作的不同态度,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其次,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分析父母态度背后的原因,深入理解父母爱之深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再次,利用多媒体播放《少年派》中父母不同教育理念的影视片段,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不同爱的表达方式,引发情感共鸣;最后,布置“我的爸爸妈妈”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人物塑造方法,通过生活小事描写体现父母关爱,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衔接,使学生将所学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表达能力,切实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二、设计创意性学习任务群,促进个性化阅读
创意性学习任务群聚焦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理解能力培养,打破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唯一答案束缚,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其理论依据在于,语文阅读并非单一的信息接收过程,而是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个性化对话的过程。通过设计表达类、创作类任务,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魅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语文阅读的乐趣,形成个性化阅读理解,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三篇神话课文为例,它们均充满奇幻想象,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时,教师可围绕“神话故事”主题设计创意性任务群。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每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构建基本的故事框架,夯实阅读理解基础;其次,开展“神话人物画像”活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如“勇敢无畏的盘古”“坚持不懈的精卫”,并结合文中具体情节说明理由,培养学生概括与表达能力;再次,设置“神话奇思妙想”分享环节,鼓励学生畅谈故事中超出自身想象的情节,如盘古开天辟地时身体的变化、精卫填海的执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结合单元习作,布置“与神话人物共度一天”创意写作任务,让学生发挥想象,描写与盘古、精卫等人物相处的场景及对话,如“和普罗米修斯一起为人类盗取火种”。通过系列任务,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神话内涵,还能充分展现个性化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拓展多元化阅读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基于学科知识的关联性,打破了学科界限,将语文阅读与数学、美术、科学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其理论支撑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日益提高,单一学科知识已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在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通过跨学科任务设计,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在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语文阅读的理解。
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课文围绕地球资源现状与环境保护展开,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环保理念。教师可围绕“珍惜与保护地球环境”这一主题设计跨学科任务群。在数学维度,布置“地球资源数据整理”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查阅网络资料,搜集地球矿产资源储备、环境污染数据(如大气污染指数、水资源污染情况等)信息,运用数学统计知识制作统计表或统计图,分析数据变化趋势,直观感受地球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在美术维度,开展“环保工艺品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纸盒、塑料瓶、绳子等材料,制作笔筒、收纳盒等实用工艺品,在创作过程中强化环保意识,提高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在科学维度,设计“环保建议方案”任务,结合前面数据整理发现的问题,让学生从科学角度提出保护地球的建议,并撰写简短的建议方案。通过开展跨学科任务,学生能从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实现语文阅读与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四、设计思辨性学习任务群,深化思辨性阅读
思辨性学习任务群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为核心,依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通过设计具有探究性、争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容、作者观点等,打破被动阅读,帮助其在质疑、讨论中深化理解,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为高阶思维发展奠基[3]。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为例,教师可围绕“伟大的母爱”设计思辨任务群。首先,提核心问题:“课文题曰‘慈母情深’,却用大量笔墨写母亲恶劣工作环境,是否偏离主题?为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环境描写语句,分析其与母爱主题关联,如“恶劣环境更凸显母亲为家庭、孩子吃苦的伟大,反衬母爱深沉”,培养文本分析与辩证思考能力。其次,设“观点验证”任务,针对学生提出的“环境描写烘托母爱”“体现母亲坚韧”等观点,让其结合文中事例论证,锻炼逻辑推理与表达能力。最后,抛拓展问题:“课文简略提及其他工人,这些次要人物描写有何作用?删除对表达效果有何影响?”引导学生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主题的衬托作用,如“其他工人的辛苦烘托母亲工作艰辛,让母爱形象更真实”。通过层层任务,挖掘文本内涵,提升思辨与阅读深度。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既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又切实落实了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助力学生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综合思维。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优化任务群设计,持续探索更贴合教学需求的策略,让基于学习任务群的主题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惠明 .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1):150- 152.
[2] 贺小捷.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 " 神话 " 单元为例 [J]. 小作家选刊 ,2024(33):74- 77.
[3] 吴小妹.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 主题任务群" 阅读教学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5(4):149- 151.
姓名:陈婷婷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8707
职称:一级教师
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籍贯:福建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