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传承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实践
达瓦欧珠
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双湖县 853399
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振兴”被置于乡村发展的重要位置,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其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部分乡镇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仍存在“重娱乐、轻传承”“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导致传统文化在群众活动中缺乏深度渗透。因此,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 传统文化传承融入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1.1 维系文化认同,筑牢乡土之魂
传统文化蕴含着乡土社会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集体记忆。通过群众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如地方戏曲展演、传统节庆庆典、民间故事会等,能够唤醒社区居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效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带来的认同危机,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1.2 丰富活动内涵,提升服务效能
将传统文化元素注入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极大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厚度,改变过去部分乡镇文化活动内容空泛、形式老旧的局面。例如,将传统手工艺制作融入文化站的日常培训,将民歌对唱引入广场舞,既能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能使文化服务供给更加精准、高效。
1.3 激发内生动力,促进文化创新
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享有者。在活动实践中,群众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基于当下的审美和生活经验,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和再创造,如将传统剪纸图案应用于现代装饰设计,用传统曲调演唱新编歌词,这种“活态”的传承过程本身就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2 现存问题
尽管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传统文化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仍面临诸多瓶颈。其一,传承断层风险突出。乡镇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群体以老人与儿童为主,年轻人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兴趣薄弱,导致传统技艺)、民俗礼仪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其二,活动形式单一固化。部分乡镇的群众文化活动仍以“广场舞比赛”“电影放映”为主,传统文化仅以“表演道具”或“背景元素”形式存在,缺乏深度互动与体验环节,难以激发群众的主动参与意识;其三,资源整合能力不足。乡镇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多处于“分散状态”,未与群众文化活动形成系统性结合,且缺乏专业的文化策划与运营人才,导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传承效果大打折扣。
3 传统文化融入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路径
3.1 建立传统文化资源库
乡镇文化站联合村委会、老艺人、文化学者,开展“地毯式”文化资源普查,重点挖掘三类资源:一是“民俗资源”,包括传统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民间信仰仪式等;二是“技艺资源”,包括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如编织、陶艺、木雕)、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等;三是“文学艺术资源”,包括民间故事、传说、歌谣、戏曲等。将普查结果分类整理,建立“乡镇传统文化资源库”,明确每类资源的传承现状、代表人物、可开发方向,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资源清单”。
3.2 主体培育: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
传统文化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需构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协同”的多元参与机制。其一,政府层面需明确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例如将传统文化传承纳入乡镇文化发展规划,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非遗传承人补贴、活动场地建设等;其二,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培育“乡土文化带头人”,例如通过选拔民间艺人、文化志愿者组建乡镇文化队伍,鼓励群众自主策划、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如湖南湘西芙蓉镇的“土家族摆手舞队”,由当地村民自发组建,定期在广场开展表演,成为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其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例如联合高校、文化企业开展“校地合作”“企地合作”,邀请高校专家为乡镇文化活动提供策划指导,鼓励文化企业开发传统文化衍生品,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3.3 培育多元主体,激发内生性动力
实施“新乡贤”、“文化带头人”培育计划,吸引返乡青年、退休教师、文艺爱好者等成为基层文化骨干。建立“传承人 + 志愿者+ 学员”的传习梯队。尤其要重视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从小培养其文化情感与技能。
3.4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协同性格局
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乡镇文化站应发挥枢纽作用,主动与文旅企业、高等院校、文艺院团、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引入智力、资金和市场资源,共同策划举办高品质的文化活动,形成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合力。
3.5 资源整合:从“分散利用”到“系统开发”
首先,开展乡镇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分类梳理非遗项目、民间艺人、古建遗迹、民间故事等资源,明确传承重点与方向;其次,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农业生产结合,例如安徽黄山宏村镇依托“徽派建筑”文化资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徽派木雕体验”“徽州民歌演唱”等项目,既吸引游客参与,也带动群众增收,形成“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最后,利用数字化手段扩大传播范围,例如通过乡镇官方短视频账号拍摄传统文化活动花絮、非遗技艺教学视频,让在外务工的乡镇青壮年也能了解家乡文化,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参与意愿。
3.6 利用现代传播平台扩大活动影响
一方面,构建“线上 + 线下”传播矩阵:线下通过乡镇文化广场、村公告栏、学校、超市等场所张贴活动海报、播放活动预告;线上利用乡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活动短视频(如老艺人技艺展示、活动精彩片段)、活动报名链接、传统文化知识科普,吸引未到场的群众“云参与”;活动结束后,发布活动总结视频、照片,扩大活动的后续影响力。另一方面,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在微信公众号发起“我的家乡传统文化故事征集”,鼓励群众分享自己与本土文化的故事;在抖音发起“# 我家乡的传统技艺 #”话题挑战,让群众拍摄技艺展示视频,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网络上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乡镇文化。
结语
传统文化传承与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内容创新实现“沉浸式体验”、主体培育构建“多元参与机制”、资源整合推动“系统开发”,能够让传统文化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中“活”起来、“传”下去。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实践探索,结合不同乡镇的文化特色与群众需求,打造更具针对性、创新性的传承模式,让传统文化成为乡镇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郭婷婷 . 浅析传统节庆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J].参花 ,2024(26):140-142.
[2] 郝玉 . 论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渗透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4):55-57.
[3] 蔡 宣 庚 . 群 众 文 化 与 传 统 文 化 的 融 合 路 径 分 析 [J]. 参花 ,2024(17):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