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实践与思考
达娃色珍
西藏自治区江达县青泥洞乡人民政府 西藏 江达县 854123
引言
文化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而基层群众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根基,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一文中深刻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基层作为文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其文化建设成效直接关系到文化强国战略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基层群众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的实践,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层群众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价值意蕴
1.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渠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多元化。基层群众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社区文艺汇演、乡村春晚、读书会、书画展览、公益培训等,直接有效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渴望,是构筑“美好生活”文化维度的重要支撑。
1.2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孵化器”
基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战场。群众文化活动将主流价值理念融入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和日常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教化风气,对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3 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土壤”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特色文化都根植于基层乡土。群众文化实践为这些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展示平台和传承人群,同时也在活动中激发了群众的创造活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4 巩固基层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定器”
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挤压不良文化的生存空间,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它用积极健康的文化内容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筑牢了文化安全的基础防线。
2 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实践的现状与挑战
2.1 供需错配
部分地区的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的真实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不够,有时出现“政府送什么,群众看什么”的被动局面,未能充分激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足
部分基层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与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未能充分考虑当地群众实际需求,存在“为送而送”的现象,导致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2.3 群众参与度有所提高
通过宣传引导和活动组织,基层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文化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积极投身于文艺创作、志愿服务等文化活动中。在某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中,有许多居民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为社区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2.4 资源配置不均衡
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基层群众文化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地区文化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地区在文化设施、人才、资金等方面相对匮乏。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文化书屋书籍陈旧、数量不足,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2.5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有限
文化建设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资金短缺制约了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以及文化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推进。
3 推进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策略
3.1 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向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加强农村文化礼堂、乡镇图书馆分馆、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建设,确保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同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如开展城乡文化结对共建活动,组织城市文化单位与农村基层文化组织结对帮扶,通过人才交流、资源共享、活动联办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化建设水平。此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基层文化事业,拓宽文化资源供给渠道。
3.2 创新文化活动内容与形式,提升吸引力
深入调研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数字技术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例如,开发线上文化课程、举办网络文化展览、开展短视频文化创作大赛等,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一些地方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风情等,举办特色文化节会,推出民俗文化体验游等项目,既丰富了文化活动内涵,又促进了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此外,鼓励基层群众自主创作文化作品,参与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增强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例如,开展社区文艺创作大赛、乡村文化能人评选等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3.3 推动科技赋能,创新表现形式
积极拥抱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数字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上展厅、直播教学等新型服务形态,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服务覆盖面。鼓励创作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网络文艺作品,增强对年轻群体的感染力。
3.4 引导社会参与,构建多元格局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赞助、合作等方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培育发展文化类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同发展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3.5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文化建设投入
加大政府财政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文化建设经费逐年增长。优化财政资金支出结构,重点保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捐赠、赞助、投资等形式参与基层文化项目建设和运营。例如,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层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与基层文化单位合作,开展文化活动冠名赞助等。此外,充分利用金融手段,拓宽基层文化建设融资渠道。如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合基层文化企业和项目的信贷产品,支持基层文化产业发展。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发展对于提升全民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社会凝聚力意义重大。尽管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文化人才培养、推动文化创新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创新,让基层群众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齐卫平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新意蕴 [N]. 北京日报,2021-01-18(13).
[2] 吴玉杰 . 人民主体性:党的文艺思想的历史演进 [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0(3).
[3] 李国新 ,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① . 图书馆论坛 ,2016.36(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