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边巴卓玛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仁果乡文化服务中心 西藏 左贡县 854400
引言
基层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探寻有效发挥基层群众文化引领作用的途径,成为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课题。
1 基层群众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关系,并非简单的“硬性灌输”,而是基于内在契合的“柔性浸润”,其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目标的同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旨在提升国民素质、塑造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基层群众文化的根本目的则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促进社区邻里和睦。两者在“以文化人、培元铸魂”的终极目标上高度一致,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服务。
1.2 主体的重叠性
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也是基层群众文化的创造和参与主体。这种主体的同一性使得价值理念能够通过文化活动的形式,自然而然地被主体所接受和内化,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
1.3 方式的互补性
理论宣传往往偏重于理性认知,而基层群众文化则以其感性、生动、有趣的形式,为抽象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可触可感的具象形态。它将价值观编码于故事、歌曲、舞蹈、戏剧等文化符号中,通过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传递,有效弥补了单纯理论说教的不足。
2 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机制
2.1 情感共鸣机制
基层群众文化源于群众的生活实践,能够贴近群众的情感需求。当文化活动、文化作品中所表达的价值观与群众内心的情感和期望相契合时,就会引发情感共鸣。一部反映邻里互助的社区微电影,通过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触动了群众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使群众在情感上对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能够激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接受,促使他们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2 行为示范机制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先进典型和文化能人的示范作用不可忽视。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为群众树立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文化能人在组织文化活动、传承文化技艺的过程中,也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社区中的书法爱好者组织书法培训班,不仅传授书法技艺,还倡导勤奋、专注等品质,为学员们起到了行为示范作用。周围群众在看到先进典型和文化能人的行为后,会受到感染和启发,自觉模仿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文化熏陶机制
长期沉浸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群众会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基层群众文化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如社区的文化墙、乡村的文化广场等,都在潜移默化地传播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核心价值观内容,群众在日常出行中就能不断看到,逐渐加深印象。文化广场上经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从而在思想和行为上受到影响。
3 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对策
3.1 以文化内容为载体,嵌入价值理念
创作和遴选一批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例如,通过创作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小品戏剧(体现“富强”),组织关于社区民主协商的专题演出(体现“民主”),传唱歌颂家乡美的民歌(体现“爱国”),编排倡导邻里互助的情景剧(体现“友善”)。让价值观内涵通过鲜活的艺术形象和故事情节直抵人心。
3.2 完善保障机制,构建“长效化”支持体系
一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业人才引进”“文化志愿者培训”“民间艺人扶持”等方式,建立一支“专业 + 业余”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其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资金与场地保障,将基层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企业赞助”“公益捐赠”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完善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的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开展提供硬件支持。此外,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将基层群众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纳入地方文化建设考核体系,定期开展评估,确保引领作用落到实处。
3.3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基层文化工作者应积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结合时代特点和群众需求,打造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如举办线上文化知识竞赛、网络文艺作品征集等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在文艺创作中,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如创作以基层抗疫英雄事迹为蓝本的小品、歌曲等,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价值观的感染力。鼓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使文化活动更符合群众口味,提高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度。
3.4 以文化空间为阵地,营造涵化环境
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物理空间,将其打造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通过设置宣传栏、张贴公益广告、布置模范人物事迹展等,使价值理念“抬头可见、驻足即观”,营造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沉浸式环境,实现对人的持续性熏陶和涵化。
3.5 丰富载体形式,探索“互动式”传播模式
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体验式场景,创新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开发“核心价值观主题 VR 体验项目”,让民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沉浸式”感受“中国梦”的内涵;利用社区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文化活动”,如“居家才艺大赛”“线上家风分享会”,打破时空限制,扩大参与范围;在社区、乡村建设“核心价值观文化广场”“主题文化长廊”,设置互动式展板、留言墙,让民众在休闲娱乐中参与价值表达。
结语
基层群众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完善的文化阵地以及深厚的文化传承,能够有效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当前基层群众文化在引领作用发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和增强文化传承意识等对策加以改进。只有不断强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群众中落地生根,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彬,张振 . 在乡村振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J]. 人民论坛,2022(6):123 - 125.
[2] 史晓雨,陈莉 .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文明的逻辑理路和建设路径[J]. 河北农业科学,2022,26(4):33 -36
[3] 杨先农,刘昊东 . 发展乡村数字文化的重要意义、深层动力与创新路径 [J]. 三晋基层治理,2025(3):33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