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童谣在合唱改编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黄小瑰

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二小学 524200

引言:

童谣是童年记忆的回声,也是地域文化的诗意表达。随着时代变迁,许多承载乡土风情的地方童谣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如何在保持其原始风貌的同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合唱作为集体音乐表达形式,兼具艺术性与传播力,为童谣的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声场中,地方童谣正借助合唱的多维表达焕发新声,引发人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深度思考。

一、地方童谣的文化特质与艺术价值

地方童谣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由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自发创作和传唱的艺术结晶。它不仅承载了乡土语言、风俗习惯、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还以简练、生动、押韵的语言方式展现了儿童视角中的世界认知和情感体验。童谣的内容多贴近生活,具有语言朴实、节奏感强、结构灵活等特点,便于口口相传,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纽带。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吸收地方方言、俚语、俗语与音调变化,形成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是地方文化最具生命力与亲和力的表达方式之一。

从艺术层面看,地方童谣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它融合了语言的韵律美、意象的童真美与旋律的节奏美,构建出一种既具古朴气息又富有情感温度的艺术形态。在旋律方面,童谣往往旋律简洁、重复性强,富有感染力与记忆性,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与表达方式。而在意境塑造上,童谣善于借用比拟、重复、拟声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既真实又梦幻的童趣世界。这种艺术表现不仅展现了民众的审美趣味,也体现了集体智慧的审美创造,使得童谣不仅仅是一种儿童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流动的、凝练的地方文化文本。

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地方童谣的艺术与文化价值亟需重新被认知与激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变革与家庭教育结构的变化,童谣的生存土壤受到冲击,面临失传与边缘化的风险。然而,正是其内在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魅力,使其具备极强的改编潜力与再创作价值。通过现代艺术手段进行合唱改编,不仅可以延续童谣的生命力,更有助于在更广泛的受众中唤起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认同。由此可见,深刻挖掘地方童谣的文化特质与艺术价值,是其实现创新传承的基础,也为当代音乐创作与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与灵感源泉。

二、合唱改编中的传承策略与表现手法

将地方童谣进行合唱形式的再创作,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延续与重塑的重要方式。合唱作为一种集体性、艺术性极强的音乐表现形式,能够在保留原始童谣韵味的基础上,拓展其音乐表现力与听觉空间,实现童谣由“个体吟唱”到“群体表达”的转变。在改编过程中,首先应坚持“原真性”原则,尊重童谣本身的语言逻辑、节奏习惯和文化语境,尽量保留原词原调或其核心旋律,使观众在听觉上产生熟悉感与文化认同。同时,挖掘童谣背后的文化意象与民俗内涵,将其嵌入作品的创作理念与呈现形式中,使合唱作品不仅是一段音乐演出,更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再现与传达。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合唱改编可通过多声部编排、和声织体、节奏变奏与音色设计等方式,丰富童谣的音乐层次与表现张力。多声部编排可赋予童谣更为宽广的和声基础,通过主旋律与伴唱之间的互动强化情感表达,并创造空间感与画面感。例如,可将简朴的旋律通过女声、童声与男声的交替演唱,形成层次分明、对比鲜明的演唱结构。在节奏与律动方面,合唱可对童谣原有节奏进行适当变形与拓展,增强作品的律动感与现代感,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与此同时,编曲者还可借助民族乐器的模拟音色或打击乐节奏,引入地方音乐元素与音响符号,以强化地域特征与文化归属感,实现童谣音乐语言向多声部合唱语汇的有效过渡。

合唱改编还应注重演唱方式与舞台表现的统一性与艺术性,使童谣从“听觉表达”延伸为“综合呈现”。通过队形变化、表情管理、动作设计等手段,结合童谣所表达的情境与意境,增强演出现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例如在演绎具有节庆氛围或游戏场景的童谣时,可适当融入戏剧化表演元素或肢体动作,营造童趣氛围,提升观众代入感。在歌唱技巧上,应根据童谣风格选择适当的音色控制与咬字方式,避免过度美声化或学院化处理,以保持其原生态质感与亲切感。通过这一系列有机手段,合唱不仅成为童谣传播的有效载体,也成为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重要舞台,让地方童谣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三、合唱改编对地方童谣创新发展的实践路径

地方童谣的合唱改编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形式的继承,更是推动其实现当代表达与社会再传播的关键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童谣合唱作品应走出“传唱为主”的单一形式,拓展为集音乐创作、教育推广与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多元发展模式。改编过程中应注重与当代审美的结合,兼顾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摒弃生硬照搬与形式堆砌的做法,使童谣在保持原生态文化符号的同时,具备与现代观众情感沟通的能力。这一转变不仅为童谣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加立体、广泛的传播渠道。

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可通过校园合唱活动、社区文化演出、专业合唱团创作演绎等多种形式推动改编作品的落地与传播。学校作为青少年文化教育的核心阵地,是童谣传承与改编的重要平台。通过将地方童谣改编作品纳入音乐教学内容或合唱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也能培养其对合唱艺术的综合认知。同时,社区文化空间和群众艺术团体的广泛参与,也为童谣合唱提供了可持续的演出与传播场域。在专业层面,合唱团体与作曲家可联合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进行主题式、项目化的创作与演出,实现从民间口头传统到艺术舞台表达的飞跃。

技术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的融合,也为童谣合唱的传播注入了全新的动能。借助音视频制作、舞台多媒体呈现及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可将改编作品以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方式呈现给更广泛的受众。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地方童谣合唱作品片段或幕后改编故事,不仅能增强观众互动,也能提升作品的传播深度与文化认同感。线上传播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传统童谣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跨文化共鸣与情感传递,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关注与参与。在数字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当下,合唱改编不仅是一种艺术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行动,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使地方童谣实现从“传唱”到“传承”、再到“传播”的有机转化与创新发展。

结语:

地方童谣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民间智慧,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合唱形式的艺术再创造,不仅延续了童谣的生命力,更赋予其新的表现空间与时代意义。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童谣实现了从乡土走向舞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化路径。未来,应进一步拓展实践平台,融合多元手法,让地方童谣在更多元的文化语境中焕发新声,延续其恒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万珊珊. 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落雨大》为例[J].艺苑 ,2017,(04):96-101.

[2] 万珊珊 . 粤语童谣的合唱创作及其发展探究 [J]. 当代音乐 ,2019,(08):91-95.

[3] 袁茹月 . 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童谣教学探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24.DOI:10.27280/d.cnki.gsdsu.2024.0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