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舞蹈作品《儒释道》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上的表现
秦瑶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前言
《儒释道》,原名《和而不同》,是由陈堂春、李园园、邝婷编导,表演的三人舞蹈作品。该作品主要由三个分别作儒士、道士以及和尚打扮的舞蹈演员进行表演,通过三位舞者在肢体上的碰撞、拉扯与纠缠,表现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冲突——并立——融合”的交互关系。以此表达了三种传统文化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又互相独立,在不断地交叉与分离的舞蹈动作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和合之美。
一、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教合一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又称儒教或者儒学。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家庭伦理和个人修养,追求社会中的和谐共存,提倡“仁、义、礼、智”等美德,以实现“治国安邦”的政治理论。儒家主张入世,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认为克制自己,践行礼法,就能提升自己,达到“仁”的境界,希望通过强化伦理、实施教化来提升人的内在道德感,以此恢复与重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这种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包含着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要求,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二)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是起源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体系,由释迦摩尼创立,因此又称为“释教”。与道家相同,佛家思想也主张出世,但其不同于道家的“回归自然”,主张个人的修行,期望超越世俗,追求解脱和智慧,认为出世即入世。佛法有“四谛”,“苦谛”、“因谛”、“灭谛”、“道谛”,佛家思想的讨论都围绕着这四个方面展开,认为人生为苦,万物的存在与变化皆有其因果,人们需要寻求解脱,通过修行与悟道,超越众生轮回,完成涅槃,主张“无我无常”,即“空”。其人生本“苦”的思想主张是一种悲观主义人生观的体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思想情绪。
(三)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以老子与庄子为代表。道家关注的是人的本性与自然的本源,追求与宇宙合一的境地,通过领悟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最理想的境地。道家的创立时间与儒家相近,早期仅是单纯作为儒家对立面的存在。如果说儒家重视人事,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那么道家尊崇“天道”,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说儒家强调个人对家国的责任,那么道家崇尚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儒家拥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道家却崇尚小国寡民。虽然道家思想并不企图积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其出世的主张往往带了一丝消极的态度,但“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利于封建社会秩序的恢复与巩固,无形的为儒家思想带来的不足进行了补充,对此后儒家的正统地位的维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保护。
( 四 ) 三教合一
儒、道、释三种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不同、主张不同,但都对于人性道德的修养、心性的见地等方面殊途同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性。南宋孝宗在《原道辨》中提到中国文化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句话恰当的指明了儒、释、道三支文化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自占有的地位。儒家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及发展发挥了主导性作用;道家以其无为而治、回归自然的返本归根式思想观念,对王朝的重建及休养生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开张三世、贯通幽冥的高超生命境界,对中国人平衡其过于执著于现世的心灵,有着清醒剂的作用。[1]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一直延续至今,汇聚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基石。
二、儒、释、道:三人舞蹈的鲜明表达
(一)造型舞美的鲜明简练
在观众的视角上,舞蹈演员的外部造型是理解作品的第一感受。该作品名称为《儒释道》,在服装的选取上,一人身着黑白长衫服饰,符合儒家文人墨客的形象,一人作深蓝色道服道帽的道家道士打扮,一人作灰色束脚的佛家和尚打扮。首先在外部的造型上第一眼就能让观众迅速铺捉到其背后所代表的学说学派;颜色上仅存在黑、白、灰、蓝几色,多为纯色;灯光舞美也仅是定点光、几个浅色的氛围光,整体的视觉感受上较为干净、简练,能让人视觉集中在舞者身上。
(二)双人舞到三人舞的过渡
该作品是以儒、道的双人舞作为开始的,两人一正一反并立相站,动作有统一也有冲突,有分离也有纠缠,在不断地正反站位、对立对抗的动作中变化为面对拉扯、握手搭肩的动作,在这一段的双人舞动作中无形的表现了太极阴阳的理念,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正符合儒家与道家学派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创立、单纯对立的基本情况。
佛家舞蹈演员的出场也很有意思,演员原地站立不动,一声钟声响,由定点光同步登场,而定点光出现之前,舞蹈演员好似一直在舞台上看着另外两位舞蹈演员进行双人舞表演,就像佛家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在传入中国之前无人知晓、无人看见,在既定的时间里出场并逐渐融入其中,变化发展。
(三)三人舞动作的互动变化
三人舞段开始后,先由三人不断地循环走位,期间配合三人之间相对抗的动作,表现出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碰撞过程,有观望、有尝试、有冲突,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三者之间的不断摩擦。动作之间给观众的对抗感较强,三人都是主动去触碰,主动去改变对方却不能成功,变相的表现了三者之间的不同,各自独立还未形成整体,没有找到一个和谐的融合之法。
紧接着,音乐变调,动作间开始转变为缓慢的拉扯,开始增加帮扶、托举等动作。侧面表现了儒、释、道三者之间逐渐找到和谐融合之法,逐渐变得互补互融。后续的舞蹈动作不再纠缠,并逐渐开始统一的大舞段动作,其间多是由代表儒家的舞蹈演员进行引导。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了儒、释、道三者之间逐渐和谐统一,且儒家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在此开始显现。
最后,三人分别被托举,并在最后多次出现搭肩、依靠等动作,表现了儒、释、道三者虽互相融合,却依然是三个独立的个体,但在融合中互相扶持、互相支撑。
三、儒、释、道:主题立意的明确呈现
该作品不论是服装、动作还是结构都紧紧围绕着“儒释道”这个主题,从儒、道的双人舞,到佛家加入的三人舞,从冲突对抗的动作与站位变化,到互相扶持依靠的动作表现,都鲜明的表现了三教合一“冲突——并立——融合”的发展变化过程。并巧妙的用前后动作密度幅度的呈现变化,不断地强调其间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呈现。
结语
《儒释道》这个作品从服装、动作、结构到立意都紧密贴合着这个主题,将其背后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清晰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并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引起人们对于当下文化传承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广保 . 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结构儒释道互补互融 [J]. 中国宗教 ,2015
[2] 郭文 . 论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在发展理路及精神——以儒释道三教关系为中心 [C]// 苏州寒山寺 ,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 , 苏州科技学院全球发展研究院 .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论文集(2010)
[3] 仇小梅 , 李国坚 . 途迹各异理会同一试论儒释道的共同点 [J]. 中国宗教 ,2024
[4] 金太军 .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互补格局 [J]. 青海社会科学 ,1994
[5] 楼宇烈.“合而不同”的儒释道[J]. 现代国企研究,2011
作者简介:秦瑶,女,2001 年 3 月,四川万源,研究生在读,舞蹈教育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