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策略与方法

作者

吴金彬

永泰县城关中学 福建福州 350700

一、时空观念的内涵与教学价值

时空观念绝非简单的时间记忆与地点识记,而是一种结构化、动态化、关联化的高阶历史思维,包含两个密不可分的维度:时序思维与空间感知。

(一)时序思维

理解历史发展的顺序性(先后)、延续性(长时段趋势)与变迁性(关键转折点),能够构建清晰的历史分期框架,把握事件之间的因果链条与内在逻辑(如近代化进程中的技术积累与社会变革的阶段性)。

(二)空间感知

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理环境及其影响(如地形、气候、资源、区位),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地方、国家、区域、全球)下历史现象的联系与互动(如贸易网络、文化传播、战争迁移),认识空间格局的历史演变(如疆域伸缩、城市兴衰、交通路线转移)[1]。

时空观念的教学价值在于:为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多样性、动态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认知坐标。唯有将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背景中考察,才能洞察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理解不同文明的发展路径,把握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它是进行历史解释、比较、评价的思维基石[2]。

二、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策略与方法

基于时空观念的内涵与实践需求,构建“双线整合、情境驱动、资源活化、评价引领”四位一体的培养路径。

(一)课堂主阵地:构建清晰时空坐标,驱动深度思维

1.“双线整合”夯实认知基础

(1)时间线显性化与动态化: ① 单元 / 主题前置:每个重要单元或主题学习伊始,必用醒目、规范的时间轴(板书、PPT 动态呈现或学生手绘)清晰勾勒主干时序。不仅要标注关键事件的时间点(如“1644年明亡清兴”),更要突出标示具有特征性的历史时期(如“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期”),强化“长时段”意识。 ② 课堂贯穿与回扣:在讲解具体史实时,不断引导学生回扣时间轴,进行纵向(“此前与此相关的铺垫性事件是什么?”)与横向(“此时世界上其他地区在发生什么重大变革?”)的联系提问,避免知识点孤立。

(2)空间定位精准化与关联化: ① 高频规范使用历史地图:地图是培养空间观念的核心工具。对教材或史料中出现的每一个关键地名,必须要求学生第一时间在历史地图(挂图、课本插图)上精准定位。杜绝“纸上谈兵”。 ② 动态呈现空间变化:运用PPT 动画效果、叠加透明胶片、简易板图绘制等方式,直观展示疆域变迁过程(如秦统一六国)、人口迁移路线、战争进程与战略态势演变(如中国抗日战争)。重点呈现空间范围的伸缩、位移与互动。 ③ 深度空间关联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理环境因素对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模式、政治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例如:分析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异成因。

2. “情境—问题”驱动高阶时空思维:

(1)创设沉浸式历史情境:基于具体、真实的时空坐标设计情境,将学生“代入”历史现场。例如:“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盛唐长安的粟特商人,你的商队可能选择哪条路线将货物运往西亚?沿途会遇到哪些不同文明区域?

(2)设计指向时空分析核心能力的问题链: ① 时序分析类:“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动时间、主要措施推行速度及最终结果,分析时间窗口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② 空间比较类:“观察15-16 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葡、西)殖民扩张图与同时期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两者在空间拓展范围、目的、方式及对后续世界格局影响的根本性差异?” ③ 时空综合类:“结合地图和年表,阐释新航路开辟如何实质性地‘重构’了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之间的时空关系,并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性连锁反应?

(二)课外延伸:拓展时空视野,活化历史体验

1. 活化利用地方与多元历史资源:

“走进历史现场”实践活动:利用本地或周边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古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资源。活动前设计明确的时空观察任务单,例如:考证该场所/ 遗迹建造或使用的具体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始地理位置的选择依据及其在当时空间结构中的功能定位。

2. 借力信息技术赋能时空呈现:

(1)善用优质免费数字资源:积极引入“中华珍宝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世界数字图书馆”、各国国家档案馆 / 图书馆在线资源库等平台的高清历史地图、历史场景复原图、文物图片、历史影像资料、卫星地理影像对比等,弥补实体教具不足,提供宏大或微观的时空视角。

(2)应用简易数字工具深化参与: 指导学生使用在线时间线制作工具创建专题时间线;利用地图标注工具制作交互式历史地图。动手过程深化时空理解。

(三)评价导向:聚焦时空思维,引领教学改进

1. 优化纸笔测试设计:

(1)提升地图题思维含量:避免简单地名识别。试题应要求:分析地图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特征;对比不同时期地图指出关键空间变化并解释原因;根据地图信息(如资源分布、地形、交通线)推断相关历史背景或发展趋势;评价地图所体现的空间战略态势。

(2)强化史料题的时空嵌入要求: 提供的文字、图片、数据、地图等史料必须包含明确的时空信息(时间、地点 / 区域)。问题设计强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时空背景进行分析、比较、解释、评价。

(3)引入“时空论证”题型: 要求学生对某一历史观点或论断进行论证,必须运用具体的时序证据和空间证据。例如:“论证‘地理大发现是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观点。” 或 “运用具体史实,阐述地理环境(如山脉、海洋)对古希腊城邦政治格局形成的深刻影响。”

2. 加强过程性评价与反馈:

(1)对学生绘制的年代尺、历史地图标注作业进行细致点评,关注其准确性(时间点 / 地点)、关键性(节点 / 地标选择是否核心)、关联性(事件间、地域间联系标注)和逻辑性(发展脉络是否清晰)。

(2)对探究性学习成果(调查报告、小论文、数字作品)的评价,重点考察其是否清晰、准确地呈现了研究对象在时空坐标中的定位,是否深入分析了时空背景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是否进行了有意义的时空比较,以及论证中时空证据运用的充分性与合理性。

三、结语

培养学生深刻的时空观念,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支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时空观念的培养从隐性要求转化为显性目标,从零星渗透发展为系统设计,从浅层认知导向深度思维。通过“双线整合”构建坚实的认知坐标,利用“情境—问题”激发高阶思维活动,依托“资源活化”拓展感知维度,借助“评价引领”明确能力发展方向,方能在课堂内外有效融合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起经纬交织、动态关联的历史认知图景,为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20.

[2] 叶小兵. 论历史时空观念的教学[J]. 历史教学( 上半月刊),2016(06):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