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需求
旺姆
那曲市双湖县多玛乡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双湖县 853399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层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乡镇文化站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承担着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等重要职能。新时期,如何准确把握群众文化需求变化,完善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
1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类型
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在功能定位、传播形态及参与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特征,其活动类型主要包括节庆性文化活动、常规性文体活动、功能性宣传活动、特色性非遗活动等。节庆性文化活动主要依托传统民俗节日、国家法定节日及地方性重大纪念节点,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广场舞展演、民俗展陈、农民丰收节的庆祝活动等形式,强化乡土文化记忆的集体认同与情感凝聚。常规性文体活动以村级文艺队、群众自组织团体为主体,在乡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乡村剧场等空间节点定期组织广场舞、戏曲演唱、合唱比赛、书画展览等活动,体现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日常性、连续性及参与性特征。功能性宣传活动通常结合政策宣传、文明创建、法治教育、环境保护等主题,借助文化下乡、巡回展演、图文展板等方式,实现政策理念的文化性转化与传播,兼具教育引导功能与文化载体特性。特色性非遗活动以本地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围绕传统工艺、民间技艺、地方戏曲、习俗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与活化呈现,在推动文化传承的同时,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体系。
2 乡镇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需求的矛盾
2.1 内容错位:“统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不匹配
乡镇文化站服务多由上级部门统一部署,缺乏对本地群众需求的精准调研:例如,部分文化站频繁组织歌舞演出,但农村老年群体更需要戏曲表演、健康知识讲座;中青年群体希望通过文化站获取电商运营、短视频制作等技能培训,却面临服务空白,导致“供非所需、需无供给”的矛盾突出。据某县域调研数据显示,仅 35% 的农村群众认为乡镇文化站活动“符合自身需求”, 60% 的活动因“与需求脱节”导致参与率不足 30% 。
2.2 形式错位:“传统模式”与“现代需求”不适应
随着数字化技术普及,农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群体对数字文化服务需求激增,如在线图书阅读、远程文化课程、虚拟博物馆参观等,但多数乡镇文化站数字化建设滞后:仅 40% 的文化站配备完善的 Wi-Fi网络与数字终端,且缺乏专业人员指导操作,老年群体因“不会用、不敢用”难以享受数字服务;同时,文化站活动仍以“线下集中开展”为主,受时间、空间限制,难以覆盖外出务工人员、偏远村落群众等群体,与群众“便捷化、碎片化”的文化消费习惯不适应。
2.3 主体错位:“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不同步
乡镇文化站服务多由政府部门主导策划、实施,群众参与度低:一方面,文化站未建立常态化需求反馈机制,群众难以表达自身文化诉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群众文化骨干的培育,如未组建村民文艺团队、非遗传承小组,导致文化活动“政府办、群众看”,群众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
3 乡镇文化站服务体系与群众文化需求的适配优化路径
3.1 基于群体分层设计服务内容
针对老年人:开展“传统戏曲欣赏会、老年书法绘画班、健康养生讲座”,组织“邻里茶话会、银发交友活动”,满足休闲娱乐与社交需求;针对中青年:开设“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乡村旅游策划”等技能培训,举办“亲子文化节、青年创业沙龙、本土非遗体验营”,兼顾技能提升与社交需求;针对青少年:提供“课外读物借阅、科普实验活动、农耕文化体验”,开展“艺术培训、乡村研学”,满足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需求。
3.2 推动“基础 + 特色”的服务空间升级
一是完善基础功能区建设,确保满足群众基本需求:升级图书阅览区,补充农业技术、健康养生、儿童绘本等群众急需的书籍;优化文化活动厅,配备音响、灯光、舞台设备,满足文艺演出、培训讲座等活动需求;增设母婴室、无障碍通道,提升服务便利性。二是打造特色功能区,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结合本地非遗资源,建立“非遗传承工作室”,如木雕、剪纸工作室,邀请传承人定期驻站教学;依托乡村自然风光,打造“户外文化广场”,用于广场舞、露天电影放映、民俗活动举办,拓展文化活动空间。三是推进数字化设施建设,提升服务现代化水平:为文化站配备高速 Wi-Fi、电子显示屏、数字投影仪,引入“云文化平台”,实现线上图书借阅、远程培训直播等功能;针对老年群体,安排志愿者开展“数字设备使用培训”,帮助其掌握智能手机、数字终端操作方法,消除“数字鸿沟”。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配齐配强文化专干,保证专职专用。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能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弥补人才不足。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挖掘本土特色,打造“一乡一品”文化品牌
结合乡镇的产业特色、传统文化,打造独特的文化服务品牌:例如,农业乡镇可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季”,开展“播种比赛、农具展览、农产品创意设计”活动;非遗资源丰富的乡镇可打造“非遗文化节”,开展“非遗市集、非遗技艺大赛、非遗故事分享会”;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可打造“乡村文旅嘉年华”,组织“民宿体验、乡村摄影大赛、民俗展演”活动,提升服务吸引力与辨识度。
3.5 监督保障:建立“群众 + 政府”双重评价机制
一是引入群众满意度评价,将评价结果与服务优化挂钩:每季度组织群众对文化站服务进行评分,评价指标包括服务内容适配度、设施便利性、人员服务态度等;对满意度低于 80% 的服务项目,要求文化站限期整改,并公示整改结果。二是加强政府监督考核,确保服务落地:上级文化部门定期对乡镇文化站进行督查,检查设施运营、活动开展、需求响应等情况;将督查结果与文化站工作人员绩效考核、经费拨付挂钩,对工作成效显著的给予表彰奖励,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问责。
结语
乡镇文化站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需求的适配,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求。当前,二者存在的内容、形式、主体错位矛盾,需通过构建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创新服务内容、优化设施功能、培育人才队伍等路径破解。未来,还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多元投入与监督考核,推动乡镇文化站从“有服务”向“好服务”转变,切实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文化振兴筑牢基层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李金凤 .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创新策略探讨 [J]. 文化月刊,2025(3):70-72.
[2] 金志俊 . 组织策划群众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J]. 匠心,2025(2):151-153.
[3] 王琪钧 . 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中的互动性策略研究 [J]. 文化月刊,2025(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