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在舞蹈《风声》表演中的差异性
秦瑶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500
一、舞蹈道具概述
道具是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一种手段,是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大辞典》将舞蹈道具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标志人物身份,说明故事情节。这类道具固定在舞台上能清晰传递出舞蹈作品的背景、主题等内容;同时作为布景道具,在丰富舞台环境,展现故事情节,渲染舞蹈氛围上,为观众带来较强的视觉效果。第二类,直接参与舞蹈表演的道具。一是突出道具舞动而忽略舞者表演的;二是突出道具与舞者表演合二为一的。这类道具在烘托舞蹈主题,表达人物情感,提升舞台效果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观赏体验。优秀的舞蹈作品中,道具的选择是编导深思熟虑、充分构思以及舞者不断磨合、合二为一的结果;道具的合理运用会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为最终的演出效果锦上添花。
二、舞蹈《风声》的道具解析
(一)《风声》的创作背景
舞蹈《风声》是湖南卫视《舞蹈风暴》中的作品,根据“致敬经典电影场景”为主题,改编自同名电影《风声》,由吕梓民编舞,华宵一、李艳超两位舞者表演。舞蹈《风声》展现了在混乱动荡、风雨如晦的年代,李宁玉和顾晓梦情同姐妹、惺惺相惜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两人为民族大义甘愿自我牺牲的浓厚革命情谊。两位舞者身穿旗袍,通过动作相同表演不同的表现方式对角色形象塑造精准,将电影《风声》进退两难、隐秘的状态展示得淋漓尽致。
(二)《风声》的道具使用
民国风的沙发与舞者身上年代感的旗袍贴合了电影《风声》的时代背景。固定在舞台中后区的沙发将舞台分割为前后两个部分,结构分明,层次丰富,配合舞者前后的路线调度增加了舞台的空间感、立体感;沙发将舞蹈分为沙发上与沙发下两个部分,舞者通过围绕沙发在沙发上的舞动与脱离沙发在舞台上的舞动展现了故事的发展进程。
舞者手中的道具——衣服,用于传达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衣服的使用围绕主题贴合了《风声》的经典场景,开篇舞者“缝衣服”的动作还原了电影中顾晓梦缝遗书的画面,通过与舞蹈音乐背景中顾晓梦原声台词的呼应,增加了舞蹈故事感,渲染了舞蹈氛围,带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观众的演出观赏带来了层层递进的代入感。
三、舞台实践中道具使用的差异
(一)排练过程中的差异性
1、长椅替换沙发
民国风沙发在舞蹈中起的是交代时代背景、丰富舞台画面构图以及分割舞蹈结构的作用。为了尊重原创,笔者与舞伴以各种途径搜寻找到与舞蹈作品相似的复古民国风沙发进行排练。但在长时间的排练中,沙发经过多次练习而导致损坏,临近演出时无法修复,不耽误演出的情况下,笔者与舞伴临时选择用现有的两把长椅替代复古沙发继续进行紧张的排练,直到最后完成演出。《风声》的两位主要人物有着作为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相比于舒适的长沙发,坚硬冰冷的长椅更能体现出在暗流涌动的年代里地下工作者的艰辛艰难,更能反映出在艰苦环境下,牺牲自我坚定前行的永不磨灭的精神与信仰,因此,笔者选择了长椅作为代替。
2、电报代替衣服
在原舞蹈作品中,衣服的作用是为了塑造“顾晓梦”这个人物形象,向电影《风声》的对应情节与人物致敬,并与舞蹈最后的原声台词前后相呼应。在复古沙发改变为长椅后,棱角分明的长椅能够烘托地下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但面料柔软的衣服在其中打破了氛围,与长椅烘托带来的情绪没有契合。长椅与衣服之间毫无关联,相互冲突,不能很好地为舞蹈作品服务,笔者认为两个道具间已不再具有适配性。为了呈现更好的舞台效果,笔者决定进行“二度创作”,将衣服更换为“电报”。“电报”的灵感来自电影《听风者》,地下工作者坐在椅子上接收与发送电报,传递信息。笔者认为,一张电报更能与改变后的椅子相契合,更能体现属于地下工作者的氛围感,同样也能贴合《风声》的故事紧张感。
四、道具替换后在舞蹈作品中呈现效果的差异性
1、长椅贴合实际
复古民国风长沙发更换为两把长椅确保了演出的顺利进行,同时长椅的使用方便了舞台表演的衔接——长椅的轻便让演出的上下场准备变得更加迅速利落。长椅替代沙发完成了舞台空间的划分、丰富舞台层次的作用,原作品中的民国风沙发与场景更好地点明“致敬经典电影”的主题,而替换后的长椅更好地契合当前舞台表演实践的场景,丰富了舞台画面,增强了舞台效果。经调查发现,长椅较贴合演出的实际,观众反映观赏体验没有受到影响。
2、电报贴合主题
在原《风声》氛围的渲染下,保持绝对尊重原创、紧扣编导思想的态度,笔者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的将衣服改变为电报,增加了拿到电报将展未展、打开电报转入高潮、最后人已去只留电报这三个情节,更加注重情感情绪的渲染。原舞蹈作品中的沙发与衣服呼应了“致敬经典电影场景”的主题,很好地用舞蹈艺术还原电影情节,在情绪以及艺术手段上,将氛围烘托到极致。而笔者通过长椅和电报,以《听风者》呼应了“致敬经典电影场景”的主题,作品表现的依旧是“李宁玉”和“顾晓梦”,但又不完全是“李宁玉”和“顾晓梦”,聚焦在了背后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地下工作者,突显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传递背后的精神与信仰,升华整个舞蹈主题。经过调查,“二次创作”后的舞台表演较贴合实际情况,与原作品表达的主题内涵达到一致,在情绪的渲染上也较有感染力。
五、舞蹈作品表演中道具改变的反思
1、尊重原创
每一个舞蹈作品的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都是经过编导的深思熟路、精心安排后才做出的选择,任何一个因素的轻易改变都会影响舞蹈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导致舞蹈作品主题的偏离。笔者认为舞者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进行因地制宜的“二度创作”,在剧目表演中融入自己的风格,但同样希望舞者要注意保持尊重原创的良好态度。
2、服务舞蹈
道具是服务于舞蹈的。整个舞蹈要体现一个主题思想与情感表达,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道具的选择应当与舞蹈相契合。舞蹈之所以是艺术,它一定是整体和谐有美感的,每一位舞蹈表演者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都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将舞蹈整体看待。
3、因地制宜
在保持尊重原创的态度上,笔者提倡每一位表演者在学习剧目里能够正确思考“二度创作”,在学习表演时不要做“复制机”。在排练演出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客观因素,结合自己的思考,贴合原作品的主题思想下,考虑是否进行“二度创作”,或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希望此次舞台实践剧目《风声》的道具改变实例能够提供一些思考。
结语
道具是舞蹈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更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笔者希望通过改变道具这样的细节,对比两种表演的呈现效果,以此次舞台实践案例探索道具改变后是否对舞蹈作品结构与表演造成差异性,为表演者提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