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中的价值
德吉央宗
那曲市色尼区人民政府红旗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 那曲市 852000
引言
基层治理工作涉及社区管理、矛盾调解、公共服务供给等多个领域,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在于探索“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平衡之道,进而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治理主体的有效协作。群众文化是基层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形态,反映了群众共同的需求与价值观念,涵盖多种形式。相较于专业文化,群众文化更强调“群众性”这一核心特质,其运行发展以群众为主导、以服务群众为目标、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在促进政府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因此,深入探究群众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价值体现,并探索其有效落地方式,对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工作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1 群众文化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核心价值维度
1.1 价值凝聚
基层治理的有效推进,首先需要形成“治理目标一致、价值观念契合”的社会共识。群众文化通过“情感共鸣 + 价值传递”,将抽象的治理理念转化为群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实践,进而凝聚治理共识。具体而言,民俗文化强化地域认同,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与道德规范。“邻里互助”“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治理内容,既传承了非遗文化,又将“共建美丽家园”的治理目标融入其中,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率从 35% 提升至 72%c 。这类活动通过“文化符号”唤醒群众的地域归属感,使“治理为了大家”的理念转化为自觉认同;主题文化传递治理理念,城市社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藏历新年,锅庄舞,藏戏,格萨尔史诗),将政策宣传、法治教育、文明倡导等内容融入文化活动。例如,某街道组织“社区治理快板队”,由居民自编自演《垃圾分类要记牢》《楼道整治齐参与》等作品,在小区广场、老年活动室巡演,不仅让政策知识“入脑入心”,更让居民在创作与表演中理解治理的必要性。数据显示,该街道政策知晓率从 58% 提升至 91% ,主动配合治理工作的居民比例提高 40% 。
1.2 矛盾化解
基层矛盾多源于利益分歧、沟通不畅或情感隔阂,传统行政调解方式有时难以触及“情感根源”,而群众文化以“非对抗性、情感化”的特点,成为化解矛盾的“柔性工具”,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互动”减少对立、增进理解。文化活动促进人际互动,基层矛盾常与“邻里疏离”“缺乏沟通”相关,通过组织社区运动会、邻里聚餐、合唱比赛等集体性文化活动,能打破居民间的“陌生壁垒”,构建情感联结。
1.3 主体激活
基层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推动群众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而群众文化通过“赋权 + 赋能”模式,成为培育群众自治意识与能力、打造基层治理“主力军”的重要抓手。在“赋权”层面,文化社团赋予群众治理话语权,像社区书画社、农村文艺队等群众文化社团,不仅组织文化活动,更搭建起群众意见表达的“桥梁”。例如某社区由 10 个文化社团负责人组成的“文化议事会”,每月收集“增设老年活动中心”等群众对社区治理的建议,并与居委会对接,将“零散意见”转化为“系统性建议”,使社区治理决策的群众满意度从 70% 提升至 89% 。在“赋能”方面,文化实践提升群众自治能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时锻炼的组织协调、沟通表达等能力可直接转化为治理能力。
2 群众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现存问题
2.1 资源配置存在优化空间
城乡及社区间群众文化资源分布有待平衡。农村部分偏远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加强,专业文化人才储备不足;城市社区中,老旧社区在文化活动资源投入与开展形式上,相较新建社区存在一定差距,对群众文化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产生影响。
2.2 活动实效仍有提升余地
个别地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存在侧重活动形式呈现、对实际
效果关注不足的情况。部分文艺演出仅作为阶段性工作成果展示,缺乏系统性规划与群众深度参与设计,与基层治理实际需求的契合度需进一步加强,活动结束后,未能形成长效治理作用。
2.3 保障机制尚不完善
群众文化与基层治理的协同发展,在制度保障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文化社团运营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主要依赖临时性财政支持;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激励反馈机制不够健全,参与成果缺乏有效转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社团持续运营和群众参与积极性。
3 群众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的优化方向
3.1 精准供给
在农村地区,可尝试将“文化下乡”与本土文化培育相结合,比如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为村民创作村歌、编排民俗节目提供指导,同时考虑盘活闲置校舍资源,改建为“农村文化站”;在城市社区,或许可以探索建立“文化资源共享机制”,鼓励新建社区与老旧社区建立帮扶关系,实现文化活动方案与人才资源的互通。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文化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为基层文化服务注入专业化元素,这或许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3.2 机制创新
探索建立群众文化参与治理的激励机制,例如将文化活动参与情况与“社区积分”“信用评价”相关联,积分兑换公共服务的模式或可作为提升参与度的一种尝试;完善文化社团孵化机制,为群众文化社团提供场地、资金与培训等多方面支持,助力其从兴趣组织逐步发展为基层治理的参与主体;建立文化治理考核机制,将群众文化对基层治理的贡献,如矛盾化解成效、群众参与度等指标,纳入基层政府考核体系,以此避免文化治理工作流于形式,这样的考核机制或许有助于提升治理效能。
3.3 数字化升级
我国属于人口大国,基层群众也是保障社会有效运转的关键角色,因此必须要重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打造符合基层群众的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例如开发“文化治理小程序”,实现需求征集、活动组织、意见反馈到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线上化,这一数字化手段或可提高文化治理的效率与精准度;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基层群众文化作品,扩大基层治理理念的传播范围;探索“虚拟文化空间”建设,利用 VR 技术还原农村传统节庆场景,或许能够吸引外流青壮年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与治理,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结束语
群众文化作为基层社会中颇具凝聚力的“情感纽带”与“价值载体”,在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进程中所蕴含的价值值得关注与挖掘。群众文化在此进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它能够将基层治理的宏观目标,以更为贴近群众生活的方式融入日常实践,使原本被视为“政府的事”逐渐转化为群众共同关注的事务,进而推动“治理为民”与“民参与治理”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关联。展望未来,若能在资源配置、机制创新与数字化应用等方面持续探索,群众文化或将在基层治理中释放出更大的活力,为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筑牢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1] 文君 . 农村公共文化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研究 [J]. 中国报业 ,2023(11):252-253.
[2] 萧放 , 叶玮琪 . 以文聚力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社区文化治理的“朝阳经验”[J]. 决策与信息 ,2023(6):15-23.
[3] 黄小婵 . 混合型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D].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