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流程管理与质量监控
郭莹
辽宁工工贸学校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中职学校不再局限于执行国家统一课程方案,而是立足区域经济、行业需求和自身专业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彰显办学特色、实现人才培养差异化的重要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但实践中,许多中职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明显短板:部分学校缺乏行业需求调研,课程内容与产业实际脱节;有些开发流程随意,各环节衔接不畅;还有学校重开发轻评价,未建立反馈改进机制,导致课程质量停滞不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精细化流程管理和持续质量监控。因此,构建科学规范的流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是中职校本课程成功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核心流程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是动态连续的系统过程,需通过严格流程管理确保科学性,具体分为四个核心阶段:
(一)前期论证与规划阶段(立项管理)
此阶段为课程开发奠基,重在精准定位与科学决策,避免资源浪费。
1. 需求调研分析:从三个维度开展深度调研。
行业企业需求调研:组建调研小组深入合作企业、行业协会,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技术骨干,掌握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及岗位核心能力要求,将职业标准融入开发源头。
学生发展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通过问卷、座谈会等了解学习兴趣、职业规划及知识技能短板,确保课程满足个性化需求。
学校资源可行性分析:评估师资(双师型教师占比)、实训设备、经费等资源,明确优势与不足,为资源补充提供依据。
2. 课程目标设定:基于调研结果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明确课程性质(核心课 / 实训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制定具体可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目标。
3. 项目立项评审:成立由行业专家(占比 ⩾30% )、教学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行业适配性、学生需求度等方面评审,通过项目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资源支持。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开发阶段(建设管理)
此阶段将理念转化为教学内容,突出适用性与丰富性。
1. 课程标准制定:编制《课程标准》,明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模块、考核方式等,作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的纲领。
2. 课程内容组织与教材编写:以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按项目或模块重构内容,聚焦本地特色产业、学校优势技艺。鼓励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融入企业真实案例,编写后经专家审核修改。
3. 教学资源开发:搭建配套资源库,包含课件、实训任务书、教学视频、在线题库等,支持混合式教学。
(三)教学实施与动态调整阶段(过程管理)
此阶段检验课程设计合理性,注重灵活调整。
1. 师资培训与集体备课:开展专项培训,涵盖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方法应用等;组织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要求,确保教师理解一致。
2. 试点教学与观察记录:选择 1-2 个班级试点,开发组和管理部门听课,记录教学难度、学生参与度等,课后收集反馈。
3. 过程性资料收集:教师收集学生作业、实训报告、考核成绩,记录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为调整提供依据。
(四)效果评价与反馈改进阶段(验收管理)
此阶段为课程质量“终检”,开启优化循环。
1. 多元主体评价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座谈会了解学习收获与满意度,收集改进建议。
教师自评与互评:授课教师总结反思,同行从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方面评议。
专家评价:邀请专家通过听课、查资料,评估课程目标达成度与教学有效性。
社会评价:追踪毕业生岗位表现,收集企业对课程实用性的评价。
2. 课程验收与修订:综合评价形成《质量评估报告》,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验收。通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未通过课程限期修订;建立年度动态修订机制,确保课程时效性。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需建立贯穿全周期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良性循环。
(一)监控内容
覆盖课程开发全链条,重点监控三个层面:
输入质量:审核可行性报告、课程标准、教材初稿等基础资料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过程质量:检查需求调研深度、立项评审严谨性、试点教学效果等环节质量。
结果质量:评估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满意度及课程对人才培养的提升效果。
(二)监控主体与机制
构建“四级联动”监控主体:
1. 校级教学督导组:负责宏观监控,把关关键节点,每学期发布《质量监控报告》。
2. 专业部质量管理小组:每月检查开发进度,组织听课评课,协调解决问题。
3. 课程开发项目组:每周召开例会自查,每月提交《进展报告》。
4. 第三方评价机构: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研讨、评课,评估课程职业适配性。
(三)监控方法与工具
采用“定性 + 定量”结合的方法:
1. 文档审核法:制定《审核清单》,对各阶段文档逐一审核,不符合要求的责令整改。
2. 课堂观察法:用《课堂观察记录表》记录教学指标,课后反馈交流。
3. 数据分析法:分析学生考核成绩、满意度问卷等数据,客观评估效果。
4. 座谈访谈法:通过师生座谈会、企业访谈,提炼问题与改进建议。
四、结语
中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是长期系统工程,流程管理是规范开展的“骨架”,质量监控是保障活力的“血液”。中职学校需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闭环管理体系,避免课程开发流于形式,真正开发出贴合行业需求、受学生喜爱的优质课程。通过优质校本课程实施,既能提升学生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又能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为区域经济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Z]. 2019.
[2] 姜大源 .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3] 王琴. 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问题与保障机制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0(11): 50-55.
[4] 李梦卿 , 杨秋月 .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中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J]. 职教论坛 , 2021(10): 65-71.
[5] 徐国庆 . 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系列)[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