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职业认同为核心的中职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贾冬青

开封市卫生学校 河南开封 475000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随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增强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入。 然而,目前中职思政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价值观偏差明显;部分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不强,教学方式单一;社会、家庭与学校在育人上的协同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如何以职业认同为核心构建中职思政教育新路径,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思政教育与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的价值定位。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思政教育不仅是政治理论的学习,更是价值引导与职业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认同的内涵与作用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与行为倾向的综合体现。研究表明,职业认同感强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责任感,能够在未来就业中保持职业自豪感与敬业精神。因此,将职业认同作为中职思政教育的核心切入点,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也契合职业教育目标。

(三)二者的融合逻辑。中职思政教育与职业认同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思政教育为职业认同提供价值导向; 职业认同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土壤; 二者融合有助于提升教育的整体实效。

三、现实困境与问题分析

学生层面: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自我认同感不足,对未来职业缺乏明确规划,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层面:一些教师重技能轻思政,缺乏将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 课程层面: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缺乏融合与渗透,导致学生感到“思政课与自己无关”。 外部环境层面:家庭教育、社会认知存在偏差,部分社会舆论低估中职教育的价值,弱化了学生的职业认同。

四、以职业认同为核心的思政教育路径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 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在护理专业强调“责任与仁爱”,在计算机专业强调“创新与合作”。 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实践育人与文化建设结合 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企业实习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价值。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心理疏导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建立“学业导师 + 心理辅导 + 思政教师”的协作机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家校共育:定期召开家长会,强化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校企合作:邀请企业导师进课堂,增强学生对职业发展的直观认识。 社会支持:借助社区、媒体宣传中职教育的价值,改善社会认知。

五、典型案例分析

(一)实施背景与问题提出。护理专业是中职学校的重点专业之一,培养目标不仅是掌握扎实的护理技能,更在于塑造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仁爱精神。然而,在某中职学校的调研中发现,护理专业一年级 52 名学生中,超过一半对所学专业缺乏明确认同。具体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仅有 38.5% 的学生表示“愿意长期从事护理工作”,其余学生普遍认为护理工作辛苦、社会认可度有限。价值观偏差明显: 52% 的学生倾向于认为“护理工作只是谋生手段”,缺乏对职业使命感和社会价值的理解。实践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之外,学生缺少与护理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机会,对“责任”与“仁爱”的感性认识不足。这些问题反映出,中职护理专业的思政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而应结合专业特色,通过体验与实践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

(二)实施方案设计。本班开展“责任与仁爱”主题职业认同培养项目,实施周期为一个学年,分为四个维度: 思想引导(知) 每月举办一次“责任与仁爱”主题班会,邀请优秀校友、实习护士及医院护理骨干分享成长经历和职业故事; 将“南丁格尔精神”融入《护理学基础》课程,以案例教学形式讲解“责任与仁爱”在护理职业中的重要性。 临床见习(行) 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轮岗见习,每人累计 40 小时,主要体验基础护理工作; 见习结束后撰写“责任与仁爱”反思日志,并进行班级分享。 志愿服务(爱) 与社区养老院合作,组织学生每月两次参与养老护理志愿服务; 鼓励学生在服务过程中运用专业技能,培养关爱弱势群体的社会责任感。

(三)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为了验证教育项目的实效性,项目组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自编《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问卷》,涵盖职业兴趣、价值认同、责任感与仁爱意识四个维度。时间:在项目实施前与实施一年后各发放一次; 样本:实验班(52 人)与对照班(48人)。 访谈法,访谈对象,随机抽取实验班 10 名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 内容,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学习态度变化、未来职业规划。观察法 由班主任与实训教师记录学生在课堂表现、实训态度和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主动性。

(四)结果与启示。显著提升职业认同,通过“责任与仁爱”主题教育,实验班学生职业认同感显著提升,效果远超对照班,说明该模式的有效性。 知行结合更有实效,仅靠课堂讲授难以产生深刻认同,结合见习与志愿服务的“体验式教育”显著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与仁爱精神。 文化浸润促进内化,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与榜样示范,学生更容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职业认同转化为自觉行动。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一致,教师观察与学生自我感受均表明,该模式有效促进了学习主动性和职业价值观的内化。

六、长效机制的构建制度保障

将“职业认同培养”纳入学校育人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 教师发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评价考核: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 资源整合:利用数字化平台,建设“职业认同 + 思政教育”资源库。 科研支持:设立专项课题,推动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

七、结论与展望

以职业认同为核心的中职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通过课程融合、实践育人、心理辅导与家校社协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并在国家层面形成政策合力,逐步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职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华 . 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2): 15-20.

[2] 李明, 王芳. 中职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与提升路径[J]. 职教论坛,2019(18): 33-38.

[3] 陈伟 . 中职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8.

[4] 刘艳 .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中职教育改革 [J]. 教育与职业 ,2021(10): 44-50.

[5] 赵军 . 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J]. 职教研究 ,2020(7): 21-26.

[6] 王鹏. 工匠精神与中职学生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径[J]. 中国职业教育 , 2021(3): 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