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工具辅助导游词撰写的实践模式与创新路径
李东方
武汉市农业学校 湖北 武汉 430043
一、引言
在文旅产业智能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导游服务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但传统导游词创作仍深陷知识碎片化、表达模式化、场景适应性弱等困境,难以满足亲子研学、文化深度游等新兴业态的差异化需求。尽管国内外研究已初步探索技术赋能路径,但多停留于单一工具应用层面,缺乏知识图谱、生成式 AI、虚拟仿真等技术的系统性融合创新,且尚未形成覆盖创作全流程的协同框架。本研究立足文旅数字化服务前沿,通过构建“数据 - 智能 - 场景”三位一体实践模式,探索数字化工具重构导游词创作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破解传统模式痛点、推动导游职业能力升级提供创新范式。
二、数字化工具赋能导游词创作的技术框架
(一)数据驱动:知识图谱构建与异构数据整合
数据驱动是数字化工具赋能导游词创作的基础支撑,其核心在于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结构化整合与语义关联。传统导游词创作依赖人工从文献、影像、实物等碎片化信息中筛选关键内容,效率低且易遗漏知识点。而知识图谱以“实体- 关系- 属性”为框架,可将博物馆文物档案、学术论文、历史影像、三维模型等异构数据转化为可计算的语义网络。例如,在省博物馆曾侯乙墓的导游词创作中,知识图谱可关联“编钟”实体与“青铜铸造工艺”“战国礼乐制度”“音律理论”等属性,同时建立与“同类型文物(如河南信阳楚墓编钟)”“出土环境”“修复历史”等实体的关联关系,形成覆盖文物背景、技术细节、文化价值的立体化知识体系。这种结构化数据不仅为导游提供了快速检索与逻辑推演的工具,更通过语义推理自动生成知识点之间的隐含联系,如从编钟的音律特征推导出战国时期“金石之乐”的等级制度,显著提升内容的深度与广度。
(二)智能生成:生成式AI 与个性化文本优化
智能生成是数字化工具提升导游词创作效率与适配性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利用生成式 AI(如大语言模型、NLP 技术)实现文本的自动化生成与动态优化。传统导游词采用“标准化模板 + 人工润色”模式,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亲子团、研学团、老年团等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生成式 AI 通过分析游客画像(年龄、兴趣、知识背景等)与场景特征(游览时长、互动方式、文化主题),自动匹配语言风格与内容结构。例如,面向小学生的研学团,AI 可将“编钟音律原理”转化为“古代音乐积木”的比喻,并插入互动问题(“猜猜编钟怎么发出不同声音?”);针对文化学者,则嵌入《史记·楚世家》《考古学报》等权威文献引文,强化学术严谨性。此外,AI 通过情感计算模型实时分析文本的感染力,在关键知识点前 0.5 秒放缓语速、配合环屏投影展示文物细节,或在历史故事段落增加悬念式提问(“如果是你,会如何修复这件青铜器?”),使讲解更具互动性与沉浸感。
(三)场景融合:VR/AR 虚拟仿真与沉浸式实训
场景融合是数字化工具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提升导游实践能力的创新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 VR/AR 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实训场景,强化导游的互动应变能力与多模态讲解技能。传统导游培训依赖实地演练,存在成本高、场景单一、反馈滞后等问题,而 VR/AR 技术可模拟复杂多变的游客行为与突发状况。例如,南京夫子庙的虚拟实训系统中,导游需在全息投影的“下马碑”场景中完成讲解,系统通过 AI生成 20 种典型游客反应(如提问、走神、拍照等),并实时监测导游的肢体语言、眼神交流、语调变化等细节,结合游客满意度模型给出改进建议。此外,AR 技术可将虚拟文物叠加到真实场景中,如游客扫描“神功圣德碑”时,AR 眼镜自动弹出 3D 模型展示碑文拓片,导游需同步讲解其历史背景与书法价值,训练“虚实结合”的讲解能力。江苏非凡智旅的 MR 混合现实系统更支持“时空穿越”功能,导游可调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数据(如明代科举考场、清代商业街),对比展示文物演变,满足文化深度游的需求。
三、创新路径与未来展望
(一)“技术- 内容- 生态”协同创新路径
“技术 - 内容 - 生态”协同创新路径是数字化工具赋能导游词创作的核心框架,其本质是通过技术层、内容层与生态层的深度融合,构建可持续迭代的文旅数字化服务体系。技术层聚焦工具迭代与能力升级,需持续优化知识图谱的动态更新机制(如结合增量学习技术实时吸纳考古新发现),提升生成式 AI 的个性化适配能力(通过多模态大模型实现文本、语音、手势的联合生成),并推进 VR/AR 硬件的轻量化与交互自然化(如开发 AI 驱动的虚拟游客行为模拟系统)。内容层强调价值创造与场景适配,需建立导游词创作的标准化知识体系(如制定“文物背景 - 文化符号 - 互动设计”三元结构模板),开发面向不同游客群体的内容生成引擎(如针对亲子团设计“文物 + 游戏化任务”的叙事框架),并推动文化遗产 IP 的数字化开发(如将曾侯乙编钟的音律数据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艺术作品)。生态层注重协同共生与价值共享,需构建文旅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景区、旅行社、技术供应商等主体资源),建立导游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基于数字化工具使用熟练度与游客评价数据),并完善数据共享与版权保护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导游词创作过程与使用轨迹,确保创作者权益)。三者的协同将形成“技术驱动内容创新、内容反哺生态繁荣、生态支撑技术迭代”的闭环,最终实现导游词创作从“工具辅助”到“系统赋能”的质变。
(二)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需在技术深度、应用广度与伦理规范三个维度持续突破。技术深度层面,可探索脑机接口(BCI)与情感计算技术的融合应用,通过分析游客的脑电信号与微表情,实时优化导游词的节奏与重点(如检测到游客注意力下降时自动切换互动环节);量子计算与知识图谱的结合有望解决大规模语义推理的效率瓶颈,支持对百万级文物数据的实时关联分析;生成式 AI 的“可控性”研究亦至关重要,需开发约束生成模型,避免 AI 生成内容出现历史事实错误或文化误解(如对少数民族文物的表述偏差)。应用广度层面,需拓展数字化工具在非遗传承、乡村旅游等新兴场景的应用,例如利用 AI 生成方言导游词助力地方文化传播,或通过 VR 技术复原乡村历史场景增强旅游体验的文化厚度;跨文化导游词的智能化生成也是重点方向,需解决多语言语义对齐、文化隐喻转换等难题(如将“曾侯乙编钟”的“礼乐制度”概念准确翻译为阿拉伯语并适配中东游客认知)。伦理规范层面,需建立数字化工具使用的伦理准则,明确 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如导游与 AI 的协同创作权划分)、数据隐私保护边界(如游客行为数据的采集与使用范围),并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如文旅部牵头发布《智能导游词创作技术规范》),确保技术向善、服务可持续。
参考文献
[1] 杨红霞. 数字化文旅融合背景下导游词创作方法研究 [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22 (02): 47- 51.
[2] 张明月 . 数字化赋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D]. 山西大学 , 2024.
作者简介:李东方(1974 年7 月),女,汉族,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从事中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