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研究
桑布加参 边珍 平措仁增
日喀则市江孜县闵行中学 西藏江孜县 857400
引言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两者的有机结合是构建协同育人体系的核心。江孜县作为西藏地区重要的文化教育区域,其初中教育面临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教育环境,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既存在普遍教育中的共性问题,也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挑战。当前,部分初中班主任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合作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育人成效。深入研究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路径,对于优化当地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现状与价值
(一)结合现状的基本特征
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呈现出多样化但不够深入的特征。在沟通形式上,主要依赖传统的家长会、家访及电话联系,部分班级尝试通过微信群等线上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但互动频率与深度不足。从合作内容来看,多集中于学生学业成绩与行为表现的反馈,对学生心理状态、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在参与程度上,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存在差异,部分家长因忙于生计或教育观念局限,对班主任的沟通邀请回应不及时,导致合作效果参差不齐。整体而言,两者的结合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高效的协同机制。
(二)结合的教育价值
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对学生、家庭和学校均具有重要价值。对学生而言,一致性的教育引导能减少成长中的困惑与矛盾,让其在家庭与学校中感受到统一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导向,从而增强安全感与归属感;这种协同效应能同步促进品德修养的内化与学习习惯的固化,使学生在身心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全面发展。对家庭而言,通过与班主任的常态化合作,家长能突破信息壁垒,更准确地掌握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与社交表现,同时在班主任的专业指导下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亲子沟通技巧、青春期引导策略等,进而改善亲子关系,从根本上提升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对学校而言,家校协同能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将家庭的情感优势与学校的专业优势有机整合,形成目标一致的育人合力,既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提高管理效率,又能通过家长的参与优化学校教育教学方案,推动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尤其在江孜县,这种结合能将当地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智慧融入家校互动,如通过共庆民族节日、传承传统礼仪等活动,促进民族文化的代际传递与多元融合,使教育更贴合当地学生的成长背景与文化认同需求。
(三)结合的理论基础
家校结合的理论基础源于协同育人理念与重叠影响域理论。协同育人理念强调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只有各方协调一致,才能发挥最大育人效能。重叠影响域理论指出,家庭、学校与社区的影响范围存在重叠,在重叠区域内的互动与合作能对学生产生最显著的积极影响。此外,本土化教育理论也为江孜县的家校结合提供支撑,即结合当地民族文化与教育传统,构建符合地域特色的协同模式,使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合力,避免教育理念的冲突。
二、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困境及原因
(一)沟通障碍与信息不对称
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障碍是影响结合效果的主要困境。一方面,沟通渠道单一,传统方式难以满足高频次、深层次交流的需求,线上平台的使用也因家长数字素养差异而效果不均;另一方面,信息传递存在偏差,班主任侧重学校教育要求,家长关注学生个体需求,双方信息交换不充分,易产生误解。此外,部分家长因语言差异(如藏汉双语转换问题)或表达能力有限,难以清晰传达教育困惑,导致沟通效率低下。
(二)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差异
教育理念与目标的差异是阻碍家校结合的深层原因。班主任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调品德、能力与知识的协同提升;而部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更关注学生学业成绩,对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视不足。在江孜县特殊的教育环境中,部分家长对现代教育方法了解有限,仍沿用经验式教育,与班主任倡导的科学教育方式存在冲突,导致教育措施难以协调一致,削弱了育人效果。
(三)合作机制与保障的缺失
缺乏完善的合作机制与保障体系是制约家校结合的关键因素。学校层面尚未建立系统化的家校合作制度,对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缺乏明确的流程指导与评价标准,导致合作具有随意性。班主任在开展家校工作时,缺乏专业培训与时间保障,往往因教学任务繁重而难以投入足够精力。此外,社会层面的支持不足,如社区资源未有效整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无法为家校结合提供外部支撑,使得合作难以持续深入。
三、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一)构建多元化沟通与互动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沟通与互动机制是促进家校结合的基础。班主任应丰富沟通渠道,将传统家访、家长会与微信、电话等线上平台结合,确保信息传递及时高效;针对语言差异问题,可培养双语沟通能力或借助翻译工具,消除交流障碍。同时,拓展互动内容,除学业反馈外,增加学生心理状态、兴趣发展等方面的交流,组织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等,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定期开展班主任与家长的面对面座谈,创造平等对话的机会,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
(二)加强教育理念的协同与融合
推动教育理念的协同与融合需要班主任与家长的共同努力。班主任应主动向家长普及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方式,引导家长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尊重当地家庭教育传统,将民族文化中的教育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育人共识。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让其了解学校的教育目标与计划,在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避免因理念差异导致的教育冲突。
(三)完善合作保障体系与支持机制
完善的合作保障体系是家校结合长效发展的关键。学校应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制度,明确班主任与家长的职责的与合作流程,将家校工作纳入班主任考核体系,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加强班主任培训,提升其沟通技巧、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与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有效合作提供专业支撑。整合社区资源,联合当地文化机构、志愿者组织等,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服务,搭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大对家校合作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投入,优化江孜县的教育协同环境。
结束语
江孜县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是推动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构建协同育人的良性互动关系。当前,两者的结合虽面临沟通障碍、理念差异与机制缺失等困境,但通过构建多元化沟通机制、促进教育理念融合、完善保障体系等策略,可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未来,需进一步立足江孜县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家校结合模式,使班主任工作与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文杰 . 初中班主任的家访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研究[J]. 新教育 , 2025, (20): 31-33.
[2] 付德美. 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工作[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5, (17): 102-104.
[3] 田玉莹 . 初中班主任将情感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的实践 [J].求知导刊 , 2025, (15): 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