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非遗踏虎凿花融入高职文创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朱慧旎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410013
一、非遗传承与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踏虎凿花是流行于湖南湘西地区的传统剪纸艺术,因早期以凿刀在蜡板上制作并广泛应用于苗族服饰装饰,被称为“绣在衣服上的文明”,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该技艺面临传承主体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不足的困境——多数青年对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缺乏了解,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面临断层风险。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为核心目标,但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文化”的倾向:学生虽掌握基础设计软件操作,却因文化积淀不足导致作品创意同质化、内涵单薄,难以满足市场对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实用价值的设计需求。
将踏虎凿花融入课程体系,可形成双向互补。对学生而言,接触地域性非遗文化有助于拓展审美视野,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提升设计的文化厚度与独特性;对非遗保护而言,通过课堂学习与创新转化,能使古老技艺与现代设计语言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教学价值的双重提升——既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又优化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从文化理解到创意生成的教学逻辑
教学实施并非简单教授凿刻技法,而是以“文化理解—美学解析—创意生成”为主线,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把握踏虎凿花的文化基因与艺术规律,实现从传统技艺认知到现代设计转化的能力跃升。
(一)文化语境的沉浸式输入:建立情感联结与认知基础
首先构建踏虎凿花的文化认知框架,通过“历史溯源—民俗功能—符号解读”的三维路径,帮助学生建立与传统技艺的情感联结。具体实践中:一方面,系统讲解其历史渊源,如与苗族“蝴蝶妈妈”创世传说的关联、发展脉络从苗族服饰刺绣底稿到独立装饰艺术的演变及核心民俗功能如婚嫁服饰的吉祥纹饰、节日盛装的装饰图样,揭示纹样背后承载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表达;另一方面,聚焦典型纹样的象征意义如鱼纹寓意“年年有余”、蝴蝶纹象征“生命繁衍”、花卉纹代表“吉祥安康”,通过案例解析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图案都是文化的编码”。
为增强感知的直观性,采用“双轨渗透”教学法:一是邀请省级 / 州级非遗传承人进课堂开展示范教学,现场演示凿刀走线、蜡板雕琢的全过程,让学生观察传统工艺的材料特性与手工温度,比如蜡板的硬度控制、凿刀的角度运用;二是结合纪录片《踏虎凿花的千年对话》、影像档案等资料,还原踏虎凿花在苗族节庆、婚嫁仪式中的使用场景,强化学生对“技艺服务于生活”这一本质的认知。
(二)美学规律的结构化解析: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
在文化认知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观察者”转向“解读者”,拆解踏虎凿花的艺术特征与现代设计语言的共通性。重点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其一,构图规律,分析其对称式布局、连续纹样组合的视觉逻辑,理解“秩序感”如何通过重复与变化形成节奏;其二,线条特性,提炼流畅的弧形线条、富有张力的锯齿状边缘等典型特征,感知“手工凿刻”带来的独特质感;其三,工艺美学,通过对比手工凿刻的镂空层次感与现代设计中的“负空间”运用,揭示“穿透性视觉效果”的美学价值。
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传统与现代的关联:通过展示现代设计中的构成原理与图案设计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踏虎凿花的独特美感可通过现代设计逻辑重构”的认知。例如,对比传统连续纹样与当代平面设计中的“重复骨骼”应用,分析二者在视觉规律上的共通性,从而打破学生对“传统 Σ=Σ 陈旧”的刻板印象,明确“传统技艺是现代设计的灵感库而非束缚”。
(三)创意生成的实践引导:推动文化内核的个性化表达
创意转化阶段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基于文化理解进行“有根的创新”。教学重点不在于技巧模仿,而在于激发学生对文化内核的主动思考与个性化表达,具体通过三类实践任务实现:元素提取与简化:选取经典纹样,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思维进行提炼——通过几何化简化、局部放大、形态变形,形成兼具传统辨识度与现代简洁性的基础元素库。
载体拓展与功能适配:突破传统“纸张载体”的局限,引导学生将踏虎凿花元素应用于手机壳、包装礼盒、笔记本、数字壁纸等现代生活场景,重点关注“文化符号与产品功能的契合度”。例如,将鱼纹应用于防水布袋设计时,需考虑图案的耐洗性与视觉冲击力;将花鸟纹融入数字插画时,需适配电子屏幕的显示特性。
技术融合与形式创新:结合数字工具提升设计效率,或利用激光切割技术实现复杂镂空效果的精准呈现,甚至尝试3D 打印与凿花工艺的复合应用。此阶段强调“技术为创意服务”,避免陷入“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始终以“传递文化内涵”为最终目标。
三、以项目驱动的真实学习过程
为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课程采用“项目制学习(PBL)”模式,以“真实任务—团队协作—市场验证”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完整文创开发流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
(一)项目设计:锚定文旅需求,构建实践场景
课程聚焦“湘西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这一真实需求场景,结合踏虎凿花的地域文化属性与旅游市场的消费特征,设定具有明确目标与挑战性的任务主题。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 - 5 人),围绕“如何通过踏虎凿花元素设计兼具文化辨识度与实用价值的旅游文创产品”展开探究,任务周期覆盖12 - 16 课时,涵盖调研、设计、制作、展示全流程。
(二)实施步骤:分层推进,强化能力培养
1. 市场调研:精准定位需求
学生小组需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湘西景区文创商店、博物馆衍生品区、竞品分析同类非遗文创产品等方式,收集目标用户的需求偏好。重点关注三个维度:一是功能需求,二是文化需求,三是消费偏好。最终形成包含数据图表与用户画像的《需求分析报告》,为后续设计提供依据。
2. 创意设计:文化赋能与方案生成
基于调研结论,小组需完成“文化元素筛选—创意概念发散—方案深化”的三级设计。首先,从踏虎凿花经典纹样,如鱼纹、花鸟纹、几何边框纹中提取核心符号,结合现代设计语言如国潮风进行转化;其次,围绕“湘西印象”“民族风情”“非遗新造”等方向提出创意概念,如“凿花映像·湘西手账套装”“鱼跃福泽·防水布袋系列”;最后,通过草图绘制、数字建模细化设计方案,明确产品类型明信片、饰品、家居摆件等、材料选择特种纸、金属、陶瓷等及文化元素的呈现形式。教师与企业设计师联合指导,重点把控设计的文化准确性、功能合理性及视觉吸引力。
3. 样品制作:虚实结合的实践验证
根据方案可行性,小组可选择两种制作路径:一是手工实体样品,通过凿刻工具在蜡板上制作小型原型,直观验证传统工艺的表现力;二是数字化高效呈现,利用数字建模软件完成三维设计后,通过3D 打印、激光切割、数码印刷等技术制作高精度样品,兼顾效率与细节表现。此阶段注重“传统工艺体验”与“现代技术应用”的平衡——手工制作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特性与工艺局限,数字技术则拓展了设计的实现可能,二者结合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
4. 成果展示:模拟市场反馈
各小组以“文创产品展销会”形式展示最终成果,通过实物陈列、视频解说、互动体验如试用数字壁纸、试戴饰品等方式向评审团呈现设计理念与市场定位。评审环节设置“文化传达( 30% )、创意设计( 30% )、实用价值( 20% )、市场潜力( 20% )”四维评分标准,结合观众投票与专家点评,帮助学生直面市场反馈。教师引导小组复盘问题,总结优化方向,形成《项目反思报告》。
(三)支持保障:多方协同,优化实践条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课程构建“双师指导 + 资源配套”的支持体系:教师团队由艺术设计专业教师与非遗传承人组成,通过定期教研会议协调教学目标;学校提供专项经费支持材料采购,并与湘西本地文旅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开放激光切割机、3D 打印机等设备资源,降低学生的实践成本。
通过这一项目驱动的实践路径,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踏虎凿花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在“做中学”中锤炼了市场调研、创意设计、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最终实现从“课堂学习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角色转变,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实施成效与优化方向
(一)实施成效:三方共赢的育人
通过“文化浸润—美学解析—项目实践”的系统化教学,踏虎凿花融入高职文创课程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学生、学校、非遗传承三方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1. 学生能力:从“技能操作”到“文化创生”的跃升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突破了传统设计教学中“重软件轻文化”的局限,逐步构建起“文化理解—创意转化—实践落地”的完整能力链条。具体表现为:
文化自觉意识增强, 90% 以上的学生能够主动挖掘非遗元素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说明中清晰阐释纹样寓意与设计逻辑的关联,比如“将鱼纹的‘年年有余’寓意融入红包设计,通过简化线条保留吉祥内核”;设计创新能力提升,学生作品的文化辨识度显著提高,涌现出“凿花映象·湘西手账套装”“蝶纹新生·国潮饰品系列”等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美感的原创设计,其中 23% 的作品被本地文旅企业选为合作备选方案;综合实践能力强化,通过市场调研、团队协作、技术应用等环节的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职业适应性明显增强,部分学生因突出的文创设计能力获得文旅企业实习或就业机会(如参与景区文创商店的产品开发项目)。
2. 学校发展:特色课程赋能品牌建设
课程实践推动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形成“一校一品”的育人亮点:
教学成果获认可:相关教学案例入选省级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团队教师撰写的《非遗元素融入文创设计课程的路径研究》获省级教学论文二等奖;
专业影响力提升:课程吸引省内外多所职业院校交流学习,带动区域内高职院校探索“非遗+ 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助力学校形成“扎根地方文化、服务区域产业”的办学特色。
3. 非遗传承:年轻化表达激活生命力
学生的创意设计为踏虎凿花注入了时代活力,推动传统技艺从“博物馆式保护”转向“生活场景应用”:
产品年轻化传播:学生创作的数字插画、国潮风饰品、便携文创周边(如手机壳、帆布包)通过电商平台、校园文创商店、文旅展会等渠道进入大众视野,其中“简化鱼纹手机支架”“几何边框笔记本”等产品因兼具实用性与文化符号辨识度,成为游客喜爱的伴手礼;
社会关注度提高:相关设计作品在社交媒体(如小红书、抖音)的传播量累计超10 万次,评论区高频出现“原来传统凿花这么时尚”“想买来收藏”的正向反馈,有效扩大了踏虎凿花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吸引了一批18 - 30 岁的年轻爱好者。
(二)优化方向:问题导向的持续改进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效,实践过程中仍暴露出部分待优化问题,需通过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完善:
1. 教学协同:传承人与教师的深度协作机制
当前传承人与专业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差异,比如传承人侧重技艺经验传递,教师侧重设计理论指导,可能影响教学连贯性。未来需建立“双师联合教研”常态化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工作坊,比如每月 1 次教学研讨会、共同设计教案、联合评价学生作品,传承人关注文化准确性,教师评估创意可行性,形成“技艺传承 + 设计创新”的互补教学模式。
2. 资源保障:材料与设备的可持续供给
部分教学环节依赖专用材料与数字设备,存在采购成本高、设备损耗快等问题。解决方案包括:校企资源共享。与本地文旅企业、文创工作室共建“非遗教学实训基地”,共享激光切割、数字建模等专业设备,降低学校的硬件投入压力;项目资金支持。积极申请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经费,定向用于材料采购与设备维护;替代材料研发。引导学生探索低成本替代方案,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控制成本。
3. 长效机制:从“单次项目”到“持续传承”的深化
当前实践以单次课程项目为主,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可能停留在“短期任务”层面。未来可进一步拓展:
课程体系衔接:将踏虎凿花模块嵌入专业核心课程, 如《图案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并延伸至毕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等环节,形成“基础认知—专项训练—综合应用”的进阶式培养链条;
社会服务联动:组织学生参与非遗研学活动 , 比如为中小学生设计凿花体验课、乡村文化振兴项目,推动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传承传播者”;
产业协同深化:与湘西非遗工坊、文旅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将优秀学生作品转化为实际商品,让学生见证设计成果的市场价值,激发持续参与非遗创新的动力。
将踏虎凿花融入高职文创艺术设计课程,本质上是教学理念的革新,从单一技能传授转向文化赋能,从模仿训练转向创新实践,从课堂作业转向市场导向的项目学习。这一模式不仅培养了具备文化自信与创意能力的设计人才,更探索出一条“非遗进课堂—课堂育人才—人才传非遗”的可持续传承路径,为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高职教育的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3.
[2] 李砚祖 .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10.
[3] 何人可 . 工业设计史(第 5 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9.
[4] 吴光荣 , 许江 . 非遗之美: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M]. 杭州 :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20.
[5] 刘铁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保护 [J]. 民俗研究 , 2016(01): 1 - 10.
[6] 单霁翔 . 非遗保护与文化传承 [J]. 装饰 , 2018(01): 12 - 17.
作者简介:朱慧旎(1986-),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美术设计。
通信作者:邱威(1986-)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E-mail:278688535@qq.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