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释道,切中肯綮
张弥
佳木斯市光华学校(高中部)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深挖教材内容,主动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借助信息化媒介,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有效途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发挥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1]西方哲人也说:“叫这个民族毁灭很容易,两代不读这个民族的书就可以了。文化毁灭、精神毁灭很快,建起来难,再下去就成了失落的文明。”[2]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由语文学课程性质所决定
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蕴涵了古先贤“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理念和原则。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人文素养做了明确规定,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可见,基于一种文化传承和光大的责任感,有针对性地对高中生进行文化熏陶、引导和培育,是语文教学的当之无愧的责任。“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还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中学语文中的古文教学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生品味。”[4]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和鉴赏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极其丰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培养其正确人生观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曾两次提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6]第二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7]。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8]这说明了文化软实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高中生感觉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感,使青年一代扛起使命担当,努力服务社会、报效国家。
二、高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这句名言深刻诠释了人的价值所在。在15-18岁之间的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面临的价值选择环境更加多元化,这就决定了在一定程度上要合理引导高中生的价值观取向,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高中生的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问题。
(一)价值取向不分明
目前高中生在价值判断上有着相应的标准,因深受社会一些负面因素影响,在具体行为上存在价值取向不分明的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大多数高中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在面对问题时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9]虽然个别学生能够明辨是非,但因没有重视价值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给高中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困扰,导致高中生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美国教育家克劳蒂娅说过:“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茫,从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并容易被其他一些物质的、轻浮的事物而吸引。”[10]因此,培养学生责任感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育方式模式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点关注应试教育中要考查的内容,以学生古诗词背诵和掌握翻译技能为核心,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学生个性的情感体会。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教育形式过于单调、针对性不强,……忽略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11]长此以往,学生没有亲身去了解和感知传统文化深刻内涵,家国情怀也就淡化了。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一)从语文教材中挖掘“文化”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语文教材是建立在文本基础上的,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借助于民族语言来体现和传播的”。[12]因此,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引导学生领略民族文化的精髓,能够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品质、提升思想境界,从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3]
例如,在教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这篇文章时,通过对课文分析,展现作者屠呦呦及其团队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最终发现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帮助人类度过一劫。它告诉我们科学的发明,需要科学家的责任担当。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
(二)在教学研讨中,创新教学模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优化利用基础上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在获取语文课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激发兴趣。例如,教师在教授《书愤》时,可以重点讲述陆游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事迹。通过“网络+”技术展现陆游及其他爱国诗人的忧民诗句,探讨陆游等诗人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知古人的思想境界,然后分析文中的每个字词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领会精神内质,增进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三)在实践活动中,拓展文化视野
语文学习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也处处包含着文化的元素。“教师可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节日风情,参与节日中的民俗活动,了解节日缘起和嬗变,使传统节日更显其浓厚的文化韵味”。[14]清明、端午、重阳等节日都涵盖了丰厚的文化意义,教师可以将节日活动与语文课内容链接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节日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端午节的民俗节日活动中,通过播放一些影视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端午节的来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元宵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做猜灯谜游戏,让学生通过对民俗知识的学习,了解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主动传承、发扬传统文化。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要做到在文本教学中融入乡土元素,在习俗活动中感受乡土气息,在课外实践中体验风土人情。”[15]佳木斯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素有“北方红色革命摇篮”、“东北小延安”的美称。佳木斯市光华学校地处黑龙江佳木斯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回顾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活跃于佳木斯地区的有抗日名将赵尚志、李兆麟、周保中等,还有一支接受苏联系统训练的红色教导旅。在解放战争期间,有延安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鲁艺文工团、新华广播电台、东北行政委员会留守处等文化、教育、新闻团体的600多位文化名人陆续汇聚佳木斯。这些丰富的地域文化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重走抗联路,访谈抗联老战士以及倾听身边的英雄故事等,提醒、教育高中学生要珍惜生命、爱护和平、铭记党恩,培养他们具有爱国爱民、不畏困难、敢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找准结合点,引导学生逐步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使学生在品读经典国学、课堂学习、参与实践活动中,接续国学薪火,提升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转引自刘建雄.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让校本语文教材发挥培养良好人文素质的作用[J]. 吉林教育.2009.9(35).
[2]转引自钱淑云.浅议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现实意义.观察思考.2010-04.(44).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中华人民关和国教育部制定.
[4]刘婷婷.谈传统文化向中学语文的渗透[J].语文教学研究.2005(9).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M].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3,24,26,43,44.
[7]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3-21(2).
[8]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8-2.
[9]张婷.市场经济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理论. 2016(3).
[10]转引自张玲.浅谈职高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09.
[11]李莉.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5).
[12]朱闵.从高中语文教材中挖掘“文化”[J].语文天地.2015.5(85).
[1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R].2018-9-10.
[14]李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70).
[15]齐长英.融入乡土文化资源,增强中学生的家国情怀[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0(06).
作者简介:张弥,女,佳木斯市光华学校(高中部)校长、语文高级教师,佳木斯市语文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