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

作者

郑李林

巫山初级中学 重庆 巫山 404700

引言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得到了普及应用,这其中家校合作共育是较为常见的一项。对于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初中生来说,仅靠家庭或者学校都可能难以完成教育任务,只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切实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对家校合作共育的分析

无论是家校合作共育还是其他教育方式,一大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初中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就会影响他们的心态和思想,他们的成绩会因此变差,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重重阻碍。初中生有着小学阶段形成的基础,因此具备较为优良的可塑性。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行为习惯,往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顾名思义,家校合作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两个部分的作用,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沟通交流、发挥好各自作用等途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和行为习惯形成。站在家长和教师的角度,他们都希望学生成龙成凤。有着共同的目标作为指引,二者能够更好地扮演好自身角色,形成科学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模式。在学校中,教师能够直观地观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价值观,并且对他们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价;在家庭中,家长则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课后发展情况,特别是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家校合作共育要求家长和教师秉持共同的教育理念,团结一致形成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家校合作共育促进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有效措施

(一)家庭引导共同发挥作用

相比于学校,学生对家庭往往更加熟悉,家庭环境对他们来说也更加亲切。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家庭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引导作用。有效发挥家庭作用需要可行的制度作为指引。平时教师应定期组织家长会,在会上就学生在家中、学校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交流,这样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身心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另外,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家委会,由几名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参与,将学生在校情况、教师意见和建议等及时传递给所有家长,显著提升了家校合作共育的效率。对于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共育不关注、不重视的情况,则需要教师更加频繁地与家长沟通互动,切实让家长理解家校合作共育的关键作用,进而真正参与到共育活动中来,为改善家校合作共育的效果做出

贡献,减轻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压力。

(二)拓展渠道构建共育平台

有效的家校合作共育不仅需要制度支持,而且需要平台支撑。近几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不妨尝试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共育平台,缩短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校构建平台并结合具体需要对其进行完善,确保家长能够通过平台直接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同时还能够使用平台与教师沟通互动,商讨、制定针对学生的培养计划,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学校提供的平台之外,微信等通讯软件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常见渠道。教师可以在微信群中发布学生的每日表现情况,而家长则可以通过微信群向教师寻求帮助或者提出意见,也可以将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告知教师,通过家校联动来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习惯。

(三)多样活动优化共育效果

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和思想应当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教师和家长要注重设计、组织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和熏陶。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家中、校园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同时,家长应切实根据教师的意见对家庭教育活动进行优化和完善,让学生每天都处于良好的成长氛围之中,并且家长还要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此外,教师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达先进的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方法。并且家长和教师还要经常总结、反思,及时调整培养行为习惯教育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评价,为后续家校合作共育的开展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教师和家长要给予行为习惯培养以充分的重视。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有效地应用家校合作共育理念,优化家校合作共育的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闫力 . 家校合作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J]. 漫科学(科学教育), 2024(11):163-165.

[2] 朱斌 ." 双减 " 背景下家校合作的小学健康教育实践 [J]. 文理导航 ( 下旬 ), 2025(3).

[3] 颜颖 ." 双减 " 背景下农村小学家校共育助力行为习惯养成 [J].2023(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