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及对党校党性教育的启示
刘庆彪
长春市九台区委党校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核心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 年),面对日军侵略和国内矛盾,党清楚“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在敌后根据地和全国范围搞群众路线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党校是党员干部教育的主要地方,党性教育的核心里包含群众观念教育。现在有些党员干部有脱离群众、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需要从党的历史经验里学东西。所以,研究这个时期的实践和它对党校党性教育的启示,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以理论宣传唤醒群众:普及抗战思想与党的主张
党根据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搭建了分层的宣传体系。对知识分子,用办报刊、开讲座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抗战纲领;对工农群众,用方言快板、戏剧歌谣等容易懂的形式,把革命道理变成生活里的内容,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同。同时,党培养基层宣传骨干,建立了从根据地到敌占区边缘的宣传网络,保证党的主张能覆盖到各个阶层。
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在1938 年1 月创刊,它用“群众园地”“读者来信”这些专栏做载体,既宣传党团结群众的抗战办法,又反映群众的需求。1940 年,它连续报道“征粮中的群众负担问题”,推动根据地调整了粮食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群众剧社”编排了《松花江上》《夫妻识字》等剧目。1941 年,剧社到乡村演出 200多场,接触到的群众超过10 万人次。很多群众受这个影响,加入了农会、民兵组织。这说明理论宣传要贴近群众的认知习惯,才能有效动员群众。
二、以利益维护凝聚群众: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党围绕群众关心的土地、粮食、生产等问题,推出了惠民政策。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开荒、发展手工业,解决粮食不够的问题;建立基层民主制度,保障群众的政治权利。另外,党还办夜校、识字班和基层卫生所,改善群众的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
陕甘宁边区在 1942 年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条例》,规定“地租不超过收获量的 37.5% ”“利息不超过 10% ”,阻止了高利贷和过度剥削的情况。据统计,政策实施后,农民的地租负担下降了20%~30% ,粮食产量从 1937 年的 110 万石增加到 1944 年的 160 万石,贫困农民的生活变好了。1941 年开始的大生产运动中,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荒。1942 年,他们开垦荒地26 万亩,收获粮食900 万斤,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让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密切。群众用歌谣表达对党的拥护,这说明维护群众利益,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
三、以作风建设贴近群众:树立党员干部亲民为民形象
1942 年,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把“反对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当作核心内容。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文件、到基层调研这些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同时,党建立了群众监督机制,设立“意见箱”“工农检查院”,允许群众批评、举报党员干部,对损害群众利益、作风不好的干部进行严肃处理。
1944 年,陕甘宁边区张思德为烧炭牺牲。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精神成为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表率。很多干部下到乡村,帮助群众种地。1943 年,绥德分区依靠群众举报发现干部贪污公粮的案件,还将处理结果公示,获得了群众的支持。据记载,整风运动后边区 90% 的干部定期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官僚主义的作风得到改善。可见,好的作风和群众监督是连党与人民的桥梁。
四、以组织动员团结群众:构建群众参与抗战的组织网络
党组建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群众组织,创建“党—群众组织—群众”动员体系,既体现群众诉求又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同时组织了担架队支前、“空室清野”、动员青年参军等,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地雷战,“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
1938 年,晋察冀边区妇救会办培训班、作宣传,到 1940 年,其会员 80 多万人,她们不仅做后勤工作,还侦查、送情报。1941 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大扫荡”,平山县妇救会动员妇女组成担架队,一个月转运伤员300 多人。冀中群众在党的组织下开展“地雷战”,1942 年,他们埋设地雷 10 多万人,炸毁日军车 200 多辆,杀死日军 1000 多人。这说明组织动员可以把群众发动起来,形成强大的抗战力量,也可以让群众对党更信服。
综上,抗日战争时期,党通过这四大实践落实群众路线,为抗战胜利积累了经验。这些经验对党校党性教育有以下启示:第一,在教育内容上,要把这个时期的实践案例放进教材,加强历史教育;第二,在教育方法上,要学“通俗化”“实践化”的经验,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的方式,避免理论空洞;第三,在教育目标上,要重视“利益维护”和“作风建设”,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第四,在教育机制上,要建立“群众评价”机制,用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党性修养。新时代,党校党性教育要以历史为借鉴,继承群众路线的传统,提高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民族复兴聚集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素琴 .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对党校党性教育的启示 [J].理论导刊,2020(05):34- 39.
[2] 赵朝峰. 晋察冀边区群众动员的实践路径与当代价值[J]. 河北学刊,2018(02):89- 95.
[3] 李良明 .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实践及其启示 [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03):45- 52.
[4] 刘德军.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J]. 山东社会科学,2014(08):12-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