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 赋能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学范式重构
陈宇
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一、研究背景
吉林省作为国家重要的汽车产业、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亟需高等教育培养符合产业升级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2]。当前,省内地方高校普遍面临三大困境:一是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少数高校,跨校资源共享不足;二是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传统课堂难以满足智能制造、卫星遥感等新兴产业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三是区域人才流失加剧,教学吸引力需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
生成式 AI 技术为破解上述困境提供了新路径 [3,4]。长春理工大学作为吉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与省内长光卫星、一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存在深度产业绑定,具备技术落地的天然场景。生成式 AI 在虚拟仿真实验、跨学科知识融合、产业场景化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强化该校“光电特色”办学定位,又能为吉林省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二、传统教学范式的解构
2.1 教学主体关系的重构
长春理工大学传统工科教学中,“教师讲授 - 实验室操作”的二元模式长期存在。生成式AI 推动形成 “教师- 学生-AI”三元协同体系:在《激光原理》课程中,教师从公式推导主导者转型为“问题设计师”,依托 AI 工具生成激光谐振腔仿真场景;学生通过 AI 辅助的虚拟实验平台自主设计参数方案。
2.2 知识传递模式的转型
针对吉林省产业特色,长春理工大学在《智能制造系统》课程中打破教材线性知识结构,利用生成式 AI 构建跨领域知识图谱。学生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调取一汽红旗生产线的真实参数、长光卫星相机装配的工艺标准,实现从课本知识到产业实践的网状迁移,知识应用效率提升 40% 以上。
2.3 教学评价体系的革新
传统以考试为核心的评价模式难以适配工科人才培养需求[5]。长春理工大学在《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中引入生成式 AI 评价系统,通过捕捉学生在虚拟检测实验中多模态数据,构建包含“工程思维- 创新方案-产业适配”三维度的评价模型,使评价结果与长光卫星等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吻合度提升至 82% 。
三、新范式构建维度
3.1 构建“ AI+ 学科”协同生态
重点推进三类技术融合:一是开发光电领域专属 AI 工具,如基于生成式模型的激光光束仿真系统,解决传统实验设备昂贵、操作风险高的问题;二是搭建“吉浙联合”教学数据平台,整合课程资源、实验数据,通过 AI 实现跨区域知识匹配;三是制定符合军工特色的 AI 规范,在《遥感图像处理》等涉密课程建立数据脱敏与权限管理机制,确保技术应用安全。
3.2 创新产业情境化教学形态
勇于探索三类吉林特色模式:基于 AI 的“虚拟产线”教学,学生通过 AI 生成的故障情境开展沉浸式诊断训练;自适应学习路径系统,针对吉林省农村生源较多的特点,为基础薄弱学生推送简化版光电原理动画,为拔尖学生匹配长光卫星的科研项目片段;跨校协同教研机制,联合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共建“AI+ 智能制造”虚拟教研室,共享课例资源。
3.3 完善校地企保障机制
积极构建三类支撑体系:吉林省教育厅设立“ AI+ 教学”专项基金,长春理工大学获500 万元资助用于光电学科AI 实验室建设;建立“高校-企业”数据共享机制,与长光卫星签订协议,将卫星遥感数据脱敏后纳入教学数据库;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发AI 教学案例,如将一汽的智能焊接工艺转化为课堂虚拟仿真模块。
四、实践路径
4.1 特色学科覆盖
初期以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开发 10 门AI融合课程;中期向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辐射,形成“光电引领、多学科协同”格局;后期联合省内高校建立“吉林省AI 教学资源联盟”,共享光电、汽车等领域的优质AI 课例。
4.2 教师能力重塑
基础层开展“AI 工具实操”培训,重点提升教师使用 ChatGLM 生成教学案例;进阶层实施“产业场景转化”项目,组织教师与长光卫星工程师共同设计 AI 虚拟实验;高阶层设立“AI 伦理与创新”研修班,针对光电领域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等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4.3 校地企协同
与一汽集团共建“智能装备 AI 教学实验室”,引入生产线实时数据驱动教学;联合长光卫星开发“遥感图像处理 AI 教学模块”,将卫星在轨数据转化为教学案例;协同吉林省教育厅制定《高校 AI 教学应用指南》,明确与地方产业对接的技术标准。
五、结论
生成式 AI 对吉林省地方高校教学范式的重构,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 “教学- 产业- 区域”的价值闭环。长春理工大学的实践表明,聚焦光电、智能制造等区域优势产业,以 AI 技术重构教学主体关系、知识传递模式与评价体系,可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这一模式为吉林省高校突破资源约束、强化服务地方能力提供了可行路径,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宋宇 , 许昌良 , 穆欣欣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的新型课堂教学评价与优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34(12):27- 36.
[2] 穆肃 , 陈孝然 , 周德青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分析:需求、方法和发展 [J]. 开放教育研究 ,2025,31(01).
[3] 万昆 , 黄嘉松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跨学科学习实践新图景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 基础教育版 ),2025,26(04).
[4] 郑永和, 王一岩. 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赋能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J]. 科学与社会 ,2025,15(01).
[5] 余亮 , 邓双洁 , 张馨月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演进脉络、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 [J]. 电化教育研究 ,2025,46(06).
作者信息:陈宇,男(1998.03.15- ),汉族,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模式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