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课堂变革
王潇
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引言
小学语文课堂中,信息技术赋能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和教学工具的作用,实现教学提质增效的目标。由于信息技术有着诸多优势,在教学实践中也具有高效性、便捷性的特点,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探寻信息技术切入点,能够发挥其优势并促进课堂变革,为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与创新,切实推进新课程改革下对于课堂变革的系列要求,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支持
一、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有效丰富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材的限制,为学生呈现更多样的阅读内容,帮助其拓宽视野,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可以通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样化形式有效激活学生的兴趣,将枯燥的文字以趣味性元素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字所表达的意蕴,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系统性、清晰性地呈现教学重点难点,有效节省传统板书的时间,让课堂的各个环节更加紧凑流畅,也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需求和进度选择内容,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其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趣味导入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重要环节,更是打造高质量课堂的基础前提。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趣味导入,可以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有效推进课堂变革。例如《赵州桥》一课教学中,可以结合说明类文本的特点,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用视频的方式完成趣味导入。通过视频呈现,让学生了解到赵州桥是由鲁班修建的,并且背后还蕴含着流传已久的童谣和故事:“赵州桥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压了一道沟。”基于朗朗上口的童谣,可以让学生一边跟着视频一边朗读,了解关于赵州桥背后的历史和传说。以此为基础,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课堂的高效教学打好基础。
(二)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对个人情感、思想、观点进行表达,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基于新课程改革探索更加新颖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思考。为此,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实现传统课堂模式的变革,充分展现文字的力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寥寥几笔所描绘图景、情感和态度,形成个性化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例如《山行》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豆包 AI 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呈现,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与豆包 AI 进行对话,生成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这种个性化的情境中,深刻感知文字所传递的情感,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所描绘的秋景。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戴上 3D 眼镜观看多媒体设备所呈现出来的立体图形,聆听沙沙的枫叶,以此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秋天韵味。基于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能够将枯燥单一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片、视频和音频,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让学生体会语文课堂的丰富与多彩。
(三)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互动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构建互动课堂,实现对传统课堂模式的变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此为基础,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参与项目学习,相互交流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例如《将相和》一课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而言,课堂中学生通过人机互动进行小组互动、小组交流,并结合教师所发布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如“《将相和》一课中,主要讲了廉颇、蔺相如的什么事情?请分别使用四字词语对其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问题的指导在线进行小组互动交流,将《将相和》一课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思维导图,明确人物、事件之间的关系,并在交流讨论之后形成小组成果进行分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突出学生主体,鼓励其自主探究思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得以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智慧评价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评一体化”,为小学语文课堂变革指明了具体方向,为此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智慧评价,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为教学的优化调整提供具体参考。例如《红楼春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设计情景剧脚本并进行演绎,让学生将《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呈现,实现对人物更加直观、深刻的理解。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拍照的方式对学生的表演过程进行记录,并将其作为智慧评价的素材。学生完成表演之后,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在电子评价表格中进行记录、填写,并将最终的表格纳入“评价档案袋”中,清晰记录学生的阶段性成长和变化,便于实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相互结合。以此为基础,能够有效完善语文教学的评价指标,提高评价的便利性,且可以将最终的评价结果以图表等形式进行反馈呈现,帮助学生、教师实现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的优化调整。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信息技术能够构建高效课堂,实现课堂变革的目标,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深入分析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形成趣味性、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优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日后的成长发展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瞿锦慧.小学语文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策略[J].江西教育,2025,(19):30-32.
[2]付玲.数字化小学语文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科学咨询,2025,(08):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