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作者

黄晓宁

新泰市羊流镇羊祜实验小学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和思考的机会。相比之下,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元素融入数学课堂之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常是孤立地学习数学知识,很难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但是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相互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基于这种教学方式,除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要点

(一)树立生活化教育理念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树立,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让生活中也可以充满数学知识,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克和千克”这一课程中,教学期间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克”和“千克”相关的物品,如水果、蔬菜、日常用品等,通过让学生亲手称重、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使他们深刻体会到个“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可以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估算自己书包的重量、家庭一个月的用水量等,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认识。基于这样的教学方法,除了可以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技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是重要环节,更是实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相互融合的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年、月、日”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案例,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出生日期、家人的生日等,引导他们认识年、月、日的概念。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家庭日历、校园活动日程表等,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年、月、日的排列规律。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节日习俗,设计一些与年、月、日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中秋节、春节等时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让他们感受数字和文化的内在联系。基于这样的生活化内容设计,学生除了可以感受数学知识的本质和意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助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 整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

以新课标作为指导,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掌握知识,又可以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其中,整合教学内容,引入生活元素是重要策略。在“平行四边形”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元素,包括地板砖、窗户、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具体形状特点。然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设计一个小型家具模型或者拼图游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深化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制作一个简易的衣架或者画框。这样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通过这种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的相互融合,可以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指明正确方向。

(二)基于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生活化强调将数学概念和技巧融入生活场景之中,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核心,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在“平均数”课程教学中,其所涉及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计算班级的平均分、家庭月平均支出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平均数,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基于生活问题的探究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平均数相关的场景并提出问题:“我们班级上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5 分,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家上个月平均每天的花费是多少?”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更加关注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生活有关的平均数话题,期间可以选择每个学生的零花钱数量并计算出平均零花钱、可以选择家庭成员的月收入数据并计算月平均收入。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学习的知识予以应用,设计出调查方案并完成数据的采集、计算。基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鼓励知识迁移,主动探究生活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应用,让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条形统计图”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案,学校各年级人数分布、超市销售数据等,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具体应用,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图表进行分析,理解条形统计图如何对数据进行直观反映的。在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完成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尝试使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展示,如调查家庭成员的消费情况,并完成统计图的绘制。这种任务的布置,既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迁移到生活之中,又可以锻炼他们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可以组织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征集活动,让学生寻找并拍摄生活中的条形统计图,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展示。这种活动除了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结语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数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其提供个性化指导,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简易方程”课程教学中,其属于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并不相同,所以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具体情况,及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欧晓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趋势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4,(03):28-30.

2.翟静.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4,(0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