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问题探索

作者

马煜凯

兰州新区第十二小学 730300

引言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与创造力重任,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形成关键期,此阶段审美教育对学生未来审美观形成具有奠基作用。然而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深入探讨有效培养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与困境提出审美能力提升途径与方法,探索审美环境构建与资源整合策略,期望为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提供新思路。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与困境

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现状呈现复杂态势,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值得关注问题,当前美术教学普遍重视技能训练而轻视审美引导,许多教师专注于教授绘画技法,忽略学生审美感知培养导致学生掌握一定绘画技巧却缺乏审美鉴赏能力。教学评价体系过于关注作品完成度与技术水平,缺少对学生审美体验过程评价使学生形成错误认知,将美术课程视为单纯技能训练课程。与此同时部分学校受功利思想影响,美术课程地位不高甚至被挤占用于其他学科教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效果。

小学美术课程内容设置方面亦存在明显局限性,许多教材内容陈旧且与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气息与地域特色,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过于强调技能训练环节而忽视审美体验与情感表达,学生无法形成完整审美认知体系。教学方式上则表现出单一性与局限性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模式限制了学生创造力发挥空间,缺乏互动性与体验性教学环节,学生参与度不高无法产生深刻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普遍存在,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明显,乡村学校美术教育硬件设施落后专业师资缺乏,美术教育质量难以保障。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提升途径与方法

构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成为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关键路径,此类教学方式突破传统讲授限制,转而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感受,教师应当设计多元感官体验环节,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引导学生全方位感知艺术魅力,创设生活化审美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环境中发现美感元素,开展小组互动评析活动促进审美观点交流碰撞,形成个性化审美认知。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为审美能力培养提供新视角,美术与语文结合可引导学生将文学意境转化为视觉图像,与音乐联动则促进学生探索声音与色彩关联,结合科学学科则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色彩构成原理,此类跨界教学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完整认知体系。

湘美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的姓名牌》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融入情境体验与跨学科元素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开学第一天同学们如何互相认识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姓名牌功能与设计。教学伊始教师展示各行业、各场合姓名牌实物与图片,包括医院医护人员、商场导购员等使用姓名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姓名牌特点,激发审美敏感度。随后教师引入汉字书法美学概念,展示不同字体写成姓名效果让学生感受汉字结构美感,同时联系语文学科探讨汉字含义与个人特质关联,增强文化底蕴。创作环节中学生先用简笔画方式绘制能表现自我特点图案,如喜欢运动孩子绘制篮球、足球图案,热爱音乐学生绘制音符、乐器图案,将个人兴趣爱好融入设计。姓名牌边框装饰则引导学生应用色彩搭配知识,尝试冷暖色对比或相近色和谐体验色彩情感表达功能,作品完成后师生共同布置我们班级展示墙,每位学生佩戴自制姓名牌介绍自己,既达到相互认识目标又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验美术作品功能价值,形成完整审美体验闭环。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强化环境与资源

构建富有美感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力,学校可通过精心设计校园景观、走廊文化墙等空间,营造浸润式审美氛围,定期更换展示内容如学生优秀作品、世界名画复制品等,让学生置身艺术环绕情境中,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如元宵灯会、端午香囊制作等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审美价值。创设开放互动展示平台也能有效强化审美体验,学校可设立专门美术作品展厅按年级或主题定期举办展览,组织班级间作品互访活动促进学生审美交流,邀请家长参观评选扩大影响范围。家校社多方协同构建审美教育共同体亦显关键,学校主动与家庭建立审美教育联动机制,开展家长美育讲座提升家长审美素养,定期推荐适合儿童观赏美术活动信息。

湘美版二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的节日》中《邀请函》一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巧妙整合多方资源创设完整审美体验环境,课前教师精心收集各类节日邀请函实物与图片,包括生日派对、新年聚会等多种场合邀请函,布置成邀请函博物馆展示区,同时联系校园即将举办冬至文化节契机,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设计冬至节邀请函邀请家长参加活动。课堂初始教师引导学生参观邀请函博物馆,观察比较不同邀请函设计元素、色彩搭配与构图特点,随后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邀请函不仅承载基本信息,更传递美感与情感进而激发创作欲望。创作环节中教师提供丰富材料如彩纸、纽扣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拼贴、折纸等综合材料表现技法,巧妙引入冬至文化知识,如吃汤圆、赏梅花等传统习俗图案元素增强文化底蕴。学生作品完成后教师协调学校将每位学生邀请函通过家校通讯平台发送至家长手机,真实发挥邀请函社交功能,冬至节当天学校门口专门设置邀请函墙集中展示全体学生作品,来访家长欣赏评选,并将优秀作品装裱后长期展示于校园文化长廊,使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社会价值体验审美创造成就感。

结论

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学现状与困境认识出发,通过创新教学途径与方法、优化教学环境与资源等多方面共同推进。应突破传统教学局限构建情境体验式教学模式,推进多学科融合审美教育,同时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整合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形成育人合力。通过这些策略实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具备高度审美素养新时代人才,为国家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华珍 . 小学美术学科培养审美能力策略探索 [J]. 学苑教育 ,2024(17):94-96.

[2] 崔媛媛 .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J]. 长江丛刊 , 2025(22).

[3] 祁银凤 .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2):21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