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加强西藏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

作者

刘萍

得荣县瓦卡镇人民镇府便民服务中心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 627950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繁荣文艺创作,力争创作出一批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西藏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其独特的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工作者结合当地实际,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文化工作者应当贯彻落实党的文化建设的新部署与新要求,推动农村群众文化与文化的建设,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1 西藏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1.1 西藏群众文化形式与群众需求脱节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群众文化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使网络成为主要的文化传播平台。这一转变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群众文化活动也随之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然而,尽管区域文化馆和文化站在积极组织文化活动、优化文化内容与组织方式方面做出了努力,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区域限制使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受到制约,许多文化活动无法有效触及到更广泛的群众群体,导致参与者的积极性降低。同时,随着群众文化意识的提升,公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逐渐多样化,单一的区域文化特色往往无法满足他们的期望,这使得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构建面临困难,尤其是在西藏地区,整体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缺乏群众的支持和参与。

1.2 西藏群众文化建设财政资金不足

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需求与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目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使得基层文化建设难以充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文化项目的实施、活动平台的建设、文化贸易与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以及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文化产业发展也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资金投入的缺失成为制约这些文化建设环节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为此,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促进文化项目的落地与实施,以实现现代公共文化体系的目标,提升基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通过有效的资金投入,能够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 西藏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优化措施

2.1 丰富西藏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内容

在当今社会,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我国积极开展民间艺术创作,致力于促进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的参与,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间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不仅承载着地方特色,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表达。通过鼓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区域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应积极适应新形势,探索现代群众文化发展模式。这可以通过与区委会合作开展主题文化活动来实现,这类活动既能增强社区凝聚力,又能提升群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借助互联网社交软件如微信、微博、QQ 等平台,可以有效扩大文化传播的范围,增强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还能促进西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使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影响力。

2.2 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十九大以来,党在文化繁荣与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要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这意味着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现代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其影响力。此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的加强,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同时,注重群众文化传播教育,确保文化建设扎实的群众基础,逐步完善文化领域的主体框架,以推动国家文化的全面发展与繁荣。

2.3 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在全球化文化环境的背景下,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将人民的文化认同作为核心。通过有效的内化和融合基层群众的主流价值观,才能确保文化体系的稳定和长远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强化,尤其是在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惠及全民的目标。这不仅要求保障全民平等享有文化权利,还要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基层,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化,政府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推动政企分开,在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政策调节等方面有所创新。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文化特色,促进群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建立一个既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增强文化认同的多层次社会群众文化机制。通过公共服务优化,强化对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全面推进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使文化服务真正惠及全民,并在全社会中形成共鸣与认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各社会角色的定位,充分发挥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协同作用。通过引入多元化参与的群众服务模式,能够有效优化文化交流与传播机制,增强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流动。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政府与民间的深度交流,还可以促进群众文艺组织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文化整合与合作,有利于构建自发内生机制,激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群众不仅能够从文化组织中获得服务,还能通过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2.4 优化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机制

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会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共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该体系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思想道德及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必须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核机制的建设,以提高服务效能。这些单位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和科技馆等,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在推动文化活动时,通过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绩效考核机制能够促使这些单位更高效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服务质量。通过这些管理机制的完善,不仅能够有效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还能提升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党的领导下,文化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依赖于一套完善的管理机构治理标准与监管机制。通过明确的制度设计,确保群众能够自主参与文化组织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推动文化公益性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在文化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管理权限覆盖群众文化事业单位的各个方面,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监督管理过程中,协同制衡机制至关重要,这种机制不仅能够保证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合法性,还能够防范管理失控的风险。通过加强监管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确保文化建设更具公益性和规范性。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得以稳固,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文化建设呈现出更加多样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

结论

综上所述,区域文化服务工作者应在完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多元化与跨区域的文化工作,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化工作的广度与深度,还能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增强文化影响力。在此过程中,文化服务工作者应引导群众树立文化自信,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提升对本地区文化特色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文化服务工作应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推广,增强群众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助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优化与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国新.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克拉玛依学刊, 2016, 6 (4) :3-15.

[2]欧阳雪梅.西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状况及对策研究——基于对西藏自治区五地市的调研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 2016, 31 (4) :117-126.

[3]益西措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2024(7):0069-0072.

[4]邱晓鹏.新时代下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有关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2023(7):151-153.

作者简介: 姓名:刘萍 出生年月:1986、7 性别:女 民族:藏 籍贯(精确到市): 学历:本科 职称:十一级 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单位 :得荣县瓦卡镇人民镇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