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桥梁的构建者: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土资源的融入与实践
阿牛格日
昭觉县城北镇沐恩邸中学 四川省凉山州 615000
一、引言:为何要搭建“ 文化桥梁” ?
我所在的学校,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广袤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学生大多来自周边的彝乡藏寨。他们的母语是彝语或藏语,汉语对于他们而言,是走出大山的“ 第二语言” ,更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观察到一种“ 双重隔阂” :一方面,学生们对语文教材中描述的“ 江南水乡的社戏” 、“ 北方胡同的吆喝” 感到陌生和疏离,难以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传统的、以单一汉文化语境为背景的教学模式,有时难以完全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图式,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更深一层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法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认同与情感衔接的问题。学生们在努力学习国家主流文化的同时,也渴望自己的民族文化得到尊重、理解与传承。语文课程作为“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不仅承担着语言教学的使命,更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任。因此,我认为,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绝不能仅仅是教材的“ 搬运工” 和知识的“ 灌输者” ,而必须成为智慧的“ 文化桥梁构建者” 。这座桥,一头连着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宏阔的中华文化,另一头则深深扎根于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与情感土壤。唯有如此,语文学习才能从一种外在的任务,内化为一种真正的需要和享受。
二、 实践:如何构建“ 文化桥梁” ?——本土资源的融入路径与策略构建“ 文化桥梁” ,首先需要寻找优质的“ 建材” ——即丰富而宝贵的本土文化资源,继而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其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
(一) 资源挖掘:探寻民族文化的“ 活水源头”
1.民间文学宝库:彝族拥有浩如烟海的民间文学,如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英雄史诗《支格阿鲁》、充满智慧的谚语“ 尔比尔吉” ;藏族则有世界闻名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富含哲理的民间故事和寓言。这些口耳相传的文学瑰宝,是进行叙事学、人物形象分析和哲理探讨的绝佳素材。
2.礼仪与节日文化:彝族的火把节(朵洛嗬)、彝年,藏族的藏历年、赛马节等,其背后的传说、仪式、歌舞、祝词,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伦理观念和审美情感,是解读“ 文化中的语文” 和“ 语文中的文化” 的生动窗口。
3.生活与艺术景观:彝族漆器上精美的纹饰、藏族唐卡绚丽的色彩、彝族民歌的高亢旋律、藏族锅庄的豪迈舞步,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待客礼仪、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宇宙观、价值观和美学观,是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的独特资源。
(二) 策略应用:课堂教学的“ 桥接之术”
1.对比阅读,深化文本理解
案例:在教学鲁迅《社戏》时,学生们对“ 划船看戏、偷豆煮豆” 的乐趣体会不深。我适时引入了彝族火把节时,青年男女身着盛装、聚于山野、点燃篝火、对歌跳舞、分享美食的狂欢场景。
设计:引导学生对比讨论:“ 《社戏》中江南水乡孩子的快乐,与我们火把节上的快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后发现:虽然形式迥异,但其核心都是“ 群体性的狂欢” 、“ 脱离日常规训的自由”以及“ 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纯真乐趣” 。通过对比,学生们不仅理解了《社戏》的主题,更升华了对“ 快乐” 和“ 民俗” 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
2.双语互译,攻克语言难点
案例:在教学《诗经·蒹葭》时,“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的朦胧意境和求之不得的怅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设计:我请班上彝语最好的同学尝试用彝语中表达思念和追寻的经典民歌歌词来翻译这句诗。当一句婉转深情的彝语唱词响起时,全班同学都笑了,继而陷入了沉思——他们从熟悉的母语韵律中,瞬间捕捉到了那种跨越千年、跨越民族的共同情感。这种方式,极大地化解了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明白:人类最朴素的情感是相通的,语文学习是另一种形式的“ 寻根” 与“ 对话” 。
三、 成效:“ 文化桥梁” 的价值与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座“ 文化桥梁” 初见成效。
成效: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学习语文的“ 眼神亮了” 。课堂从沉默被动变得踊跃主动,因为他们发现语文书里的世界与自己有关。他们的作文内容变得鲜活、饱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汉语应用能力,更建立起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他们既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感到骄傲,也以一种更开放、更自信的姿态去拥抱和学习中华主流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真正体现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的共同体意识。
四、 结语
在民族地区从事语文教学,是一项充满挑战却又无比神圣的事业。我们耕耘的,不仅是知识的土地,更是心灵与文化的交界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愿意永远做一名“ 文化桥梁” 的构建者,用尊重、理解与智慧,将学生熟悉的乡音、故事与文化记忆,转化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丰厚资源与不竭动力。让语文课堂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交汇、交融、交流的精彩舞台,让每一位民族地区的孩子,都能踩着这座桥,既走得出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也回得来,守护住自己精神的文化原乡。这,或许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进程中最本分、也是最光荣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巴莫曲布嫫.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9.
[3] 于漪.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 王鉴. 多元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