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刘向

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第三中学

引言:在新高考的制度设计中,语文科目的评价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文本再现,而是更加强调逻辑建构与理性表达,由此思辨性写作逐渐成为教师教学任务中最具挑战也最具价值的环节。所以教师若希望学生在考场上展现深度理解与有效论证,就必须推动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强化思维的连贯性,因为写作过程既是思维的训练场,也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路径。但值得注意的是,思辨性写作并不只是简单的观点呈现,更强调论证环节的充分展开,而这也需要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由质疑到推理的多层次体验。因此,教师作为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提供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感受到推理链条的价值,同时通过创设真实语境,引导学生在交流和碰撞中生成更具独立性的思维表达。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写作中构建具备逻辑力量的语言结构,进而回应新高考对综合素质的要求。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的困境

(一)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现实阻滞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思辨性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但教学实际却往往呈现出以分数作为价值追求的倾向,这种评价导向使过程性训练缺乏足够重视,导致课堂实践被过度挤压在有限时间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感难以充分形成。

(二)重立意轻推理的写作偏向固化

在思辨性写作的课堂教学中,困境还表现为过度强调立意的高度,却缺少对推理展开的深度要求,这种倾向在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逐渐固化,导致学生的逻辑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从而使思辨性写作逐渐偏离其核心要求。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以分层任务设计强化思辨训练路径

构建一个阶梯式的思辨训练体系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分层任务。例如,为真正淬炼学生面对2022 年高考题“ 本手、妙手、俗手” 这类抽象概念时的思辨意识,教师可设计一套层层剥茧的“ 思维脚手架” ,初始应抛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前置任务:让学生从自身最熟悉的领域中,寻找并阐释一个亲身经历的“ 俗手” 案例,并深度剖析其为何“ 俗”以及它与理想中的“ 本手” 或“ 妙手” 之间存在的认知壁垒。当学生们普遍完成了对“ 失败” 的具象化反思之后,教师随即可升级任务难度,要求他们必须站在一个全新的、非自我的立场上,比如作为一名企业管理者或项目总监,去论证为何在团队初创阶段,宁要一百个扎实的“ 本手” ,也不急于追求一个惊艳的“ 妙手” ,甚至在某些特定压力测试下,一个可控的“ 俗手” 都比盲目创新更有价值。经由这一从个体经验反思到社会角色扮演的认知跨越,学生对三者辩证关系的理解已不再是纸上空谈,此刻教师便可最终揭晓那个旨在融会贯通的终极写作任务——“ 以‘ 守正与出奇’为题,自拟角度作文” ,从而让整个思辨训练路径形成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解构至建构的完整逻辑闭环。

(二)以真实语境融入推动观点碰撞生成

将思辨写作教学置于动态发展的真实语境之中是激发学生多元观点交锋的关键举措。例如,欲使学生对2023 年高考题“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的探讨免于空洞说教,教师亟需将思辨的靶心直接对准一个校园内真实存在的矛盾焦点,即跳过对“ 独处” 与“ 交往” 进行形而上学辨析的传统开场,转而精心导演一场关于“ 午休教室是否应彻底静音” 的班级听证会。在这场听证会上,教师须刻意将学生划分为观点鲜明的两大对立阵营——“ 秩序维护方” 与“ 个人权益方” ,并要求他们不仅要为己方立场寻找理论与事实依据,更关键的是必须预测并精准回击对方可能提出的核心论点,从而将单向的观点陈述升级为一场高强度的交互式攻防。如此一来,抽象的哲学议题便被瞬间激活并降维为关乎切身利益的现实博弈,学生在捍卫自身立场时所迸发出的每一个论点、每一次反驳,都因其源自真实的生活体验而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与逻辑的锋芒,而这也恰恰为后续写作中观点的碰撞生成与深度整合提供了最鲜活、最坚实的素材给养。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语文思辨性写作教学困境的探讨不仅提示了教师在课堂思路上亟需突破惯性格局,更凸显出教学方式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意义,因为当教师注重思维链条的构建而非结果的堆砌时,学生的逻辑意识便会在辩证中逐渐清晰。由此,这种由训练引发的学生思想自觉不仅提升了其自身的写作素养,更释放了教育培养独立人格与理性精神的价值,而这种价值也正是新时代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陈越.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思辨性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技巧[J].新课程导学,2024,(17):1-4.

[2]吴柏乐.“ 三新” 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困境与突破策略——以2024 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为例[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5,(Z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