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现实困境与结构转型

作者

王怡雅 王硕 张润琛 高小双 潘东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300120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陆续出台, 医药 度,发展也迎来了战略性窗口期[1]。国家对中医院赋予了更高定位和 服务—管理—科研—文化”融合的现代化综合平台转型。本论文将以多 采用 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实践验证与理论提炼,为中医院从“规划层” 共现 为国家战略中医药目标落地提供实施样板。

1.中医医院发展战略中的结构性困境分析

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程度持续上升,但在公立中医院实践层面,其发展仍受制于多方面深层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战略规划的系统性与落地效率。基于文献回顾与典型医院实践观察,当前中医院主要面临五大类困境:资源配置失衡、人才结构断层、科研转化受阻、信息化能力不足、战略管理机制缺位。这些问题相互嵌套、结构性强,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

.1 资源配置失衡与服务能力弱化

我国中医院资源配置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据2021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东部沿海省份中医院人均执业中医师密度普遍高于1.5/千人,而西部省份平均不足0.6/千人[2]。优质中医院资源过度集中于省会与大城市,导致基层中医院在技术、设备、药品与人才等方面的短板长期难以补齐。与此同时,部分基层中医院在“新医改”背景下被动承担起公共卫生和慢病管理职能,但服务能力并未有效扩充。例如,四川威远县中医院探索“五步走”战略推进县域医疗服务,尽管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接诊能力和床位使用率仍然偏低[3]。这一结构性不匹配导致“政策任务大、现实能力小”的治理困境。

1.2 人才结构断层与管理队伍滞后

中医院在人才结构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一方面是中医专业人才“老龄化”严重,35 岁以下年轻中医师占比不足 15% ,在一些基层中医院甚至出现“一个院只有一个中医师”的极端情况[4]。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缺失,中医医疗机构中既懂中医又能管理、科研、创新的人才比例极低。此外,当前中医院内部的人事制度仍相对僵化,青年医生缺乏成长路径,积极性不足[5]。中山市西区中医院近年来探索建立“分层分类”人才发展路径,初步缓解了这一问题[6],但此模式仍未全国范围推广。

1.3 科研创新能力低与成果转化难

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承担的科研任务数量有所增加,但科研质量与转化效率普遍不高。多数中医院科研活动以项目申报与论文发表为导向,缺乏系统性规划与实际临床价值。据《中华中医药学会年报》统计,全国中医院每年平均发表中文核心论文不足 50 篇,且 SCI 收录率低于5%[7]。另外许多科研成果因缺乏产业孵化平台与政策支持,最终“止步于成果”。例如河北省中医院在糖尿病中药干预方案上虽有临床突破,但因缺乏产业对接渠道未能有效推广[8]。

.4 信息化基础薄弱与数据治理困境

中医医院的信息化程度长期处于低位,多数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仍不完善,存在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共享难等问题。部分县级中医院至今尚未实现电子病历全覆盖,更谈不上开展“互联网+中医”服务。与此同时,由于中医诊疗数据以图像、文本、经验术语为主,标准化难度大,导致数据采集、共享与分析困难重重[9]。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其在尝试构建中医临床大数据平台过程中,因系统兼容性差、数据归一化难,导致信息化建设多次中断[10]。这种技术层面的问题最终会阻碍医院治理现代化。

1.5 战略规划碎片化与执行机制缺失

当前多数中医院虽然在政策推动下制定了“发展规划”或“战略目标”,但规划往往停留于形式,缺乏路径设计与绩效监测机制。一些地市中医院存在“规划文件十年一换、战略口号年年不同”的现象,缺乏战略的延续性与可执行性[11]。在战略执行层面,多数中医院执行过程高度依赖院领导的个人经验与调度能力[12]。这就导致战略落实过于依赖“人治”,缺乏“机制内生化”过程,无法形成良性闭环的执行体系。

2.中医医院战略发展的典型路径分析

战略规划是否得当,最终体现在组织层面的执行效率与系统产出上。本章选取四家不同层级与发展类型的医院进行个案剖析,涵盖省级龙头型医院、高校附属科研型医院、地市级特色发展型医院以及县域综合服务型医院,旨在从实践中提炼可复制的战略路径与组织机制。

2.1 河北省中医院:以医院宗旨引领战略治理现代化

河北省中医院战略重心明确聚焦于“医院宗旨”驱动的全面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导向”的战略目标,构建以三层级为核心的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决策层负责战略引领,执行层负责项目运营,监控层负责评估与反馈[8]。

在人才机制上,医院探索建立“传承人—科研岗—教学岗”三类人员融合管理制度,通过青年医师导师制推动中医知识的系统化传承。在科研方面,该院设立“中医经典与慢病干预研究中心”,以重大疾病为导向,与高校、企业共同开展中药新制剂和治疗方案研发,有效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战略路径的显著特征是制度设计系统性与组织执行力强,表明“宗旨—组织—战略—资源”一致性构建是战略有效实施的核心前提。

2.2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绩效驱动的科研转化战略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科研产出为核心,绩效机制为抓手”推动战略转型。医院构建了覆盖科研立项、过程管理、产出转化全过程的绩效量化管理体系。不同类型项目按潜在转化能力划分等级,真正实现了“科研资源流向转化能力强的团队”[10]。

此外,建立“科研+临床”双轨人才评价体系,突破了中医科研长期受限于临床路径的障碍。目前“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与科研协同平台”已应用于骨伤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学科,有效提升医疗质量。该路径的关键在于战略与绩效的高度耦合,使医院资源配置围绕“战略导向—科研产出—临床价值”形成内生循环。

2.3 中山市西区中医院:品牌导向与产业协同的集群式发展战略

中山市西区中医院选择差异化战略路径,以“中医健康养生”为核心,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医院不仅延伸诊疗服务至养生、康复、预防,还与本地农业合作社、药膳企业共建“中医药+农业+康养”复合型发展平台,开拓“治未病—康复—食疗—文化传播”四位一体的业务体系[6]。同时,医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综合提升医院的软实力。战略落点明确围绕“品牌—服务—产业”三维展开,实现资源从“政府拨款”向“市场参与”的结构转型。展示了地市级医院通过品牌重构实现战略突破的可行性路径。

2.4 四川威远县中医院:“五步走”推进县域医养融合发展四川威远县中医院提出“五步走”战略,即“资源整合、服务下沉、人才培养、机制融合、智慧赋索构建以中医为主导的县域医疗卫生联合体[3]。该院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提升基层中医服务能力。该院率先建立“中医老年护理中心”,以中医适宜技术和健康干预手段为主,填补当地医养结合空白领域。同时,依托本地医保支付改革,开发以疗效为导向的“治未病服务包”,将部分中医保健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探索“健康预防—支付标准—服务效率”的闭环机制。这一路径强调的是县域资源重构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推进,凸显“下沉式+整合型”发展模式的实际成效。

2.5 案例比较与共性机制提炼

上述四家医院虽发展路径不同,但在战略构建与落地机制上呈现出以下共性。愿景导向清晰:无论是“现代治理”、“绩效驱动”、“品牌协同”还是“融合发展”,各院战略目标均与国家大政方针紧密结合,同时组织机制强健,均构建了专门的战略执行机构避免了“战略空转”。拓展服务边界,不局限于诊疗,主动向健康管理、康养服务、产业融合延伸。数字与文化双驱动,信息化支撑与中医文化传播构成软硬基础设施。

3.战略路径与实施机制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战略—执行—反馈—优化”的动态闭环体系,而不仅仅停留于战略文件层面。不少仍医院存在“规划目标空泛、执行机制缺失、反馈环节薄弱”的困境,导致战略落地不足[13]。为破解这一局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系统化路径与实施机制。

3.1 战略模型与路径总纲

战略设计需围绕目标设定、执行组织、监测评估与战略迭代,形成完整闭环。河北省中医院在现代化改革中建立“三维战略反馈系统”,将诊疗、科研、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动态监控,提升战略执行效率[8]。同时,应突破“单一诊疗机构”的定位,向区域健康中心延展,在医疗、康复、养生、科研和健康管理等全链条发挥作用。例如中山市西区中医院推动“医养一体化”,实现了医疗服务与康养产业的有机结合[6]。

3.2 人才与组织能力建设

人才是中医院战略落地的核心。当前不少医院青年中医比例偏低,高职称人员老龄化严重,传承与创新均受制约[10]。组织能力也需转型为“扁平化、跨部门协同”的矩阵式架构,江苏省中医院探索设立“科研组”“智慧医疗组”等战略任务单元,推动了跨科室协作和战略资源共享[14]。

3.3 数字化与科技创新

信息化是战略执行的中枢。当前超过60%的中医院缺乏统一数据中心,科研与绩效数据隔离,难以形成治理基础[9]。河北省中医院尝试构建“云数据+AI 中台”,实现病证标准化与疗效建模[15]。未来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科研—临床—产业”的深度融合[16]。

3.4 执行保障与反馈优化

战略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和反馈。当前部分医院战略仍存在“上热下冷”的落地困境[4]。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党委统筹+战略项目制+绩效考核”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执行体系[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院现代化评价标准(试行)》中首次将“战略执行反馈能力”纳入治理评价指标,推动中医院战略管理向科学化、数据化迈进[17]。

4.总结

本研究从中医院战略转型的现实背景出发,剖析了其在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信息化与人才梯队等方面的结构性困境。通过对典型医院案例的梳理发现,反映出中医院战略治理仍处于“理念初步—机制探索”的过渡阶段[1]。当前中医院亟需多学科交叉方法与长期纵向追踪研究的支撑。未来可围绕“战略治理指数建模”、“战略治理与医院文化适配性”等方向开展更深层次实证研究,为中医院系统化治理能力提升提供更强理论与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鲁燕峰.中医药国家战略视野下的省级中医院发展战略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杨安.关于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资源配置与医疗服务发展规划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

[3]贺健.四川威远县“五步走”战略推进县域中医药特色服务发展[J].人口与健康,2021,(12):69.

[4]杨正文.浅谈中医院发展战略规划[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9):3020-3021.

[5]吴光清.论如何从经济管理角度助力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J].中国总会计师,2024,(08):172-175.

[6]关华杰.中山市西区中医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

[7]于沂含.新医改下公立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的分析与设计[J].中国产经,2023,(10): 82-85.

[8]景璇,赵宝玉,徐珊,等.以医院宗旨引领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北省中医院为例[J].办公室业务,2021,(12):88-91.

[9]肖勇,沈绍武.我国中医药信息化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9):3-5.

[10]肖敏,王健.公立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3(05):923-927.

[11]周野.“三大战略”促中医医院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8):7-9.

[12]姜丽.“中华老字号”HJ 中医医院发展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9.

[13]孙良金.六大发展战略促中医医院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5):33-35

[14]牛永祝,张春兰,王晓萍.基于 SWOT 分析的中医院集团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73-74.

[15]李金芳,赵臻.中医医院信息化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0,(7):9-12.

[16]黄丽晖,欧志斌,罗立波.新时代中医医院科研管理背景、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分析[J].江苏中医药,2024,56(3):63-67.

[1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现代化评价标准(试行)S.2021.

第一作者简介:王怡雅(1995-),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医院科研管理、发展战略与科研创新水平提升。

通讯作者简介:潘东(1972-),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数字化转型及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监测。

项目来源:天津市卫生健康管理研究课题(编号:YKT2025069)

天津市卫健委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课题(编号:2025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