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 行程问题” 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作者

陈时勇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河边镇中心校 615602

引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行程问题” 一直是承载逻辑思维训练与数学应用衔接的重要板块,教师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若能引入情境教学法,就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感与探究欲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行程问题往往涉及时间、速度和距离等抽象要素,学生在初学阶段容易将知识碎片化,而教师依托游戏化的情境设计,可以在轻松氛围中调动学习动机,使问题的生成过程更具吸引力;并且当教学材料植根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时,行程知识便不再是孤立的数学任务,学生也能将其看作真实世界的一种解释工具;在此基础上,若再借助技术手段的直观支持,教师就能以动态化和互动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关系,使学生在持续操作与即时反馈中不断完善认知框架。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课堂效果,也为学生建立起跨越游戏、生活和技术的完整学习通道,从而推动“ 行程问题” 教学走向更高水平。

一、游戏化情境设计激发“ 行程问题” 学习兴趣

将抽象的“ 行程问题” 转化为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境,是点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关键途径,进而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包含明确规则与达成目标的虚拟竞赛,引导学生在沉浸式的探索中主动建构关于速度和时间等变量的数学关系,促使其从被动知识的接收者变为积极意义的探寻者。例如,教师可将“ 追及问题” 的教学设计为一场“ 十万火急” 的军事演习,开场即用动态地图展示敌方一架轰炸机正以每分钟 20 千米的速度飞向我方目标,而我方拦截机在其后方 25 千米处,必须在 10 分钟内完成拦截,随后教师立刻抛出核心悬念:“ 同学们,作为指挥官,请你们迅速计算,我们的拦截机速度最低必须达到多少,才能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化解危机?” 这个紧迫感十足的任务,直接将学生推向决策者的位置,而学生为了赢得“ 演习” ,其内在的探究欲也会被瞬间激活,继而自主地投入到对“ 速度和、路程差、追及时间” 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推导与计算中去。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让“ 行程问题” 贴近学生经验

创设源于现实的生活化情境,为学生架设了一座连接抽象数学知识与个人经验世界的认知桥梁。为此,教师应善于发掘并运用学生熟悉的日常出行或旅行规划等素材,将“ 行程问题” 中的数学元素融入可感知的具体事件里,当学生发现数学概念能够解释并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疑问时,知识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与应用价值。例如,在讲解“ 相遇问题” 时,教师应从一个最基础的生活场景切入,提出“ 两人分别从相距1000 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一人速度为60 米/分,另一人为40 米/分,他们何时相遇” 这一基础问题。待学生运用“ 路程和 ÷ 速度和=相遇时间” 熟练解答后,教师便可立即引入一个贴近生活的变数:“ 假如其中一人出发 5 分钟后,突然停下来接了个 2 分钟的电话才继续走,那么原先的计划就被打乱了,现在他们真正的相遇时间又会是多久呢?” 这一波折的设置,迫使学生必须将原有的完整过程拆解为“ 单独行程” 与“ 共同行程” 两个阶段进行思考,从而使其对行程问题动态变化的理解由表及里,超越了单纯的公式记忆。

三、技术化情境构建提升“ 行程问题” 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动态化的教学情境,为“ 行程问题” 中复杂过程的可视化呈现提供了卓越的实现路径,因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模拟出相遇、追及或“ 火车过桥” 等难以在静态环境中清晰展示的运动变化,以便帮助学生有效突破在空间想象与抽象思维层面遇到的认知障碍。例如,针对“ 火车过桥” 这一传统教学中的认知难点,教师不必再耗费口舌于黑板上比划抽象的线段,转而应借助交互式课件构建一个高度仿真的三维动态场景,让学生能够亲手拖动滑块,自由设定火车的长度与速度,并完整观察火车从“ 车头上桥” 到“ 车尾离桥” 的全过程。如此一来,当教师再通过引导学生将“ 火车长度” 这一变量大胆地设置为“ 0′′ 并观察动画的那一刻,学生便也会豁然开朗地发现复杂的过桥问题瞬间退化为最基础的点移动问题,而这种由学生亲手操作带来的认知冲击,教学效果远非任何静态讲解所能比拟,其也让知识的内化过程变得直观且深刻。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行程问题教学中推动情境化策略的运用,不仅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薄局限,而且把学习兴趣、思维探索与价值引领转化为更深层的教学动力,进而当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建立起理解的真实感,他们的理性判断和创造意识也将被逐渐唤醒,这就使得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演算,而是与生活经验和未来能力相联系的载体,由此课堂的意义被拓展为塑造学习人格与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刘利.多维策略在小学数学行程问题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4,(36):69-71.DOI:10.16704/j.cnki.hxjs.2024.36.028.

[2]漆彩霞.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探讨[J].小学生(中旬刊),2024,(1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