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他律”到“自律”小学班级管理中赋能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研究

作者

覃志红

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广东 清远 513200

一. 引言

一个优秀的、充满凝聚力的班集体,其形成与班主任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密不可分。这不仅要求班主任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更要求其拥有科学的管理智慧。班主任工作繁杂琐碎,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若班级事务无论巨细皆由班主任亲力亲为,不仅容易使班主任不堪重负,管理效能亦难以最大化。因此,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是实现班级高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笔者班主任工作实际,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学生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

二. 制定班规,培育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构建优秀班集体,必须依托健全、合理的班级制度作为保障。接手新班级伊始,在正式授课前,笔者会预留专门时间与学生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其次,结合规范要求与本班实际情况,师生共同商讨、拟定班级公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量化考核细则。公约与细则涵盖行为习惯、课堂纪律、清洁卫生、两操规范、劳动实践、作业完成等核心方面,使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后续自主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 培养班干部,构建自主管理网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部是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关键力量。在新班级班规初步确立后,笔者会提前宣布:两周后将举行班干部民主选举。预设岗位包括班长、副班长、学习部长、体育部长、文娱部长、劳动部长共六个核心职位。每个岗位的职责说明书会提前向全体学生公布,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进行申报。选举大会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通过全体学生民主投票产生人选。这种方式选出的班干部,普遍具有较高的群众基础,为后续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班干部产生后,班主任需在班级中明确树立其威信,适度“放权”,使学生理解班干部是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的代表,其工作应得到尊重与支持。

正如魏书生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所倡导的“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理念,仅靠几名核心班干部难以全面高效地管理班级事务。要真正实现“解放班主任”,必须最大限度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确立六位核心班干部后,笔者会进一步细化管理架构,成立五个职能部门:学习部(学习部长负责)、体育部(体育部长负责)、文娱部(文娱部长负责)、劳动部(劳动部长负责)、督导组(副班长负责)。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设定具体岗位(如各科课代表、小组长、路队长、各类管理员等),由部长在一周内完成招募。招募时强调“岗位轮换”与“人人参与”原则,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责任田。例如,学习部负责作业收发、课堂纪律协助;体育部管理路队秩序;文娱部承担板报策划、活动组织;劳动部则细分为讲台管理员、黑板管理员、卫生监督员、物品管理员等,确保教室环境整洁有序—整洁的班容班貌本身就是良好班风的直观体现。督导组的设立尤为必要,其职责在于监督各部门班干部是否履职尽责,形成管理闭环。班长则负责统筹协调,每周五班会课组织各部门负责人进行工作汇报(反馈问题、表扬先进),班主任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点评,并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等工具对表现优异的班干部进行即时量化加分奖励。

四. 树立榜样,激发动力,增强凝聚力

法国思想家约瑟夫·儒贝尔在《论教育》中深刻指出:“孩子们更需要的是榜样,而不是批评。”榜样的力量是无声却强大的教育。为充分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笔者建立了以“班级优化大师”为载体的日常行为量化评价体系。对于在该体系中积分领先、表现突出的同学,每月定期举行班级表彰仪式。表彰形式力求多样化,如颁发“月度管理之星”、“学习标兵”、“劳动能手”、“进步之星”等荣誉证书或小奖品,并在班级公告栏设立“榜样墙”展示其风采。更重要的是,邀请这些榜样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与心得,讲述他们如何履行职责、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故事。这种同伴间的真实分享,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班主任则需敏锐捕捉并大力宣扬班级中涌现的点点滴滴的闪光点,营造“见贤思齐”的积极舆论氛围。通过持续、公开、仪式化的榜样树立与表彰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进取心与荣誉感,使“追求卓越”成为班级共识,更在无形中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学生们在认同榜样、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深化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共同价值观得以形成与巩固,为打造和谐奋进的班集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五.结论

实践表明,将“被动管理”转化为“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班级建设路径。通过健全制度明确方向、培养骨干搭建平台、全员参与落实责任、树立榜样引领风尚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策略,班级管理不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成为了全体学生的“大合唱”。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担当精神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班级氛围更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班主任得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适度解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引导和教育教学研究中。最终,班级不再是冷冰冰的管理单元,而成为了学生乐于参与、乐于奉献、共同成长的温暖家园与精神沃土。这不仅是提升班级管理效能的良方,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 . 班主任工作漫谈 [M]. 桂林 : 漓江出版社 , 2005.

[2] 教育部 . 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 修订 )[S]. 2004.

[3] 约瑟夫·儒贝尔. 论教育 ( 需找到具体中译本或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