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习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许玉娇
南宁市明天学校 530001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的重要载体,其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将习作教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习作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以期为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习作教学;评价体系;建设
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索将习作教学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旨在通过写作训练,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此,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这种融合教学模式的效果,成为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评价目标的明确
首先,知识掌握情况是评价的首要目标,旨在检验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概念、基本原理及重要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记忆程度,这要求评价设计需包含对课程知识点的直接考察,如通过选择题、填空题等形式检验学生的基础记忆[1];其次,语言表达能力是评价的重点之一,其关乎学生能否准确、流畅且生动地运用语言来阐述个人见解和情感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可通过学生提交的书面作业、口头报告或小组讨论发言等形式进行。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语言组织是否条理清晰、用词是否精准恰当、叙述是否富有感染力等,以此全面衡量其语言表达的综合水平。最后,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培养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评价时应关注学生是否展现出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多元文化、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关爱他人等正面价值观,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社区服务参与记录及自我反思日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公民素养。
二、评价内容的丰富
在作品本身的评价上,教师应着重考察学生的主题选择是否贴切、内容构思是否新颖、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且富有感染力,需仔细阅读学生的习作,分析其作品的主题是否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是否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以及语言运用是否恰当得体,能否有效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创作过程的评价则侧重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构思过程是否经过深思熟虑,是否能够有效整合所学知识进行创作;修改过程是否认真细致,能否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以及创作态度是否积极认真,能否持之以恒地完成习作任务。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是衡量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可以设计情境题、案例分析题或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其融入习作中进行创作。在评价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分析是否深入透彻、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创作是否紧密围绕主题展开,能否有效体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凭借专业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作品的深入了解,他们的评价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秉持客观性、公正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既要精准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更要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方法。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作品分析、个别辅导等多种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创新创造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学生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我评价,通过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分析作品优缺点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2]。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方法,如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反思学习成果等,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同伴评价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在同伴评价中,学生可以了解他人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
为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具体性,我们需要从知识掌握、语言表达、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等多个维度出发,制定详细而明确的评价标准。第一,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要求制定涵盖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具体知识掌握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记忆,还强调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语言表达标准则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语言准确性和流畅性,同时鼓励学生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充在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条件下,通过适宜的挑战和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3]。在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方面,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勇于尝试新的写作形式和表达方式,标准中应包括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标准的制定,应明确提出遵守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关爱他人等方面的素养要求,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李雪琼.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祖国,2018(2):1.
[2]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11):2.
[3]任金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探索[J].2024(7):361-363.